(讲座学习)一线数学教师如何做质性研究——讲座学习有感

首先特别感谢余老师的分享,有机会学习到上海师范大学黄兴丰教授的线上讲座《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性质研究》。其次简单介绍一下黄兴丰教授特别有意思的学习工作经历。早年作为初高中数学教师,后进入华师大的深造,近年来负责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独特的经历,让他更关注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形成对这一领域独特的质性研究视角,对于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如何做质性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


一、如何做质性研究

研究问题:在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中,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

研究方法:

1.向世界分享中国的故事,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体系。

2.分析教师数学专业发展,而这种发展是需要被数据支持的。

我的启发:

1.选择研究的问题和方向很重要。研究的问题要来于现实教学一线的一些真问题,服务于教学实际,助于解决现实问题。随着后面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研究方法的思考。可以将研究的问题进一步的修改,聚焦。

2.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思考受众。例如如果是国外ssci投稿,那么就要用使用国外比较认可的一些理论。如果国内期刊投稿的,那么要明确某一期刊的偏好。如果是参加论文竞赛的,那需要了解竞赛的内容细则。如果是交流分享的那要思考受众。要思考受众所能接受的,听得懂的话语体系。例如如果研究的是与双减有关的内容,去和外国人做交流就不大合适。

3.关于研究方法中数据收集是重中之重。是受众所期待看到的,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教学一线。关于这一点后面还会进一步阐述。

二、重视数据收集和分析

黄兴丰教授介绍了他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质性研究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包括:教材内容,教学观察和教师访谈。

那我们做数学教学研究也可以结合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学习这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例如也可以包括教材内容,教学观察,学生访谈。

三、案例分享及体会总结

在讲座中,黄教授还结合案例具体分析了,他的数据收集包括:教师教案,教学视频,教学日记,教师访谈。其中教师访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典型的,例如可以选择比较年轻的新任职的教师,也可以选择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进行访谈。那么最后结果表述既要有理论框架,又要考虑受众的话语体系。

在讲述我的最后黄教授表达了个人关于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主要包括以下的6个方面:研究实际存在的问题,借助已有的理论框架,寻找研究合作的伙伴,充分收集多样化的数据,理论指引下的分析数据,严谨表达研究的结果。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学习。

四、专业发展和拓展学习

听完讲座,能真切感受到黄教授对学术的热爱,对研究领域的激情。那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冥冥之中,好似有一种偶然中的必然。回看黄兴丰教授的经历,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他走在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一线。但是一切又离不开早年初高中数十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再加上北师大的学术化熏陶,在加上上海师范大学的国际化开放性,塑造了今天的他。黄兴丰教授自身的经历就在诉说着一个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能走多远,飞多高……

拓展学习

1.《数学教师的专业教育与发展》上海教育出版社,属于新书。

2.《早期代数的学习与诊断》上海教育出版社

3.还有一些国际核心论文SSIC文献。

1228字2022.10.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