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不知道,这件大案,本就在历史时空中上演过。
这些文官们的固执程度到了什么样,即便是面对原时空中老爷子那样的皇帝,依然连续两次给出了同样的答案。
他们只要稍微有些敏感,大局观,都会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来。可他们就不,他们就要天下人都要承认,他们没错,北方人一个没中,就是因为才学不行。
这点上,他们不但挑战了皇权,还犯了皇帝最不能容忍的忌讳,那就是朋党。
——迂腐的文官。更自私。老爷子不容,皇上也难容。
朱允熥更不知道的是,这样的事,在大明朝甚至不只上演了一次。
哪怕原时空中,这一次的科考大案,老爷子屠刀之下血流成河。翻过来,建文二年依旧如此。江西吉安府的学子,直接包揽了状元,探花,榜眼。
等永乐二年,还是江西吉安府的学子们,直接包揽了前七!
知道后来明仁宗都说,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如今,有吗?世上本无绝对的公平。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的公平。但就是这仅有的相对的公平之中,还要架起来许多倾斜的天平吗?
“你们倒是做出问心无愧的样子来!”朱允熥抖着手中的考卷,厉声问道,“可你们想过没有,若这皇榜再发出去,是何等的轩然大波!”
“放榜之后,朕可断言,再无北方士子,愿意参加科考,朝廷尽输北方士子之心。国朝三十年,维护北方安定,屯田练兵,迁徙人口等德政,前功尽弃!”
“难道,国家大政,还大不过你们的那点地域成见,那点士林规矩吗?”
“皇上!”此刻,老迈的刘三吾才醒悟过来,他们翰林院这些人,犯了多大的错误。
他们只想着,自己身上的贤名,想着维持固有的规矩,想着不能让考生挑衅他们的威严。
却没想到,更深的含义。
“老臣惭愧,请皇上开恩,让臣等重新阅卷!”
其他阅卷官等也醒悟过来,纷纷叩首。
“皇上,臣等定然是不小心,有所遗漏。皇上开恩,许臣等再审一次!”
“一次又一次!哼!第一次让你们重阅,你们说科考不是儿戏,如此反复,朝廷颜面,你们的颜面何在?”
朱允熥冷笑道,“现在,朕把话和你们说明了,你们也不顾及颜面了!可是,朕的颜面呢?天下士子的颜面呢?”
说着,把考卷直接扔到地上,“想必,你们心里是不是还要埋怨下,是朕事先没和你们说明白?”
“臣等不敢!”
“你们敢!”朱允熥低声道,“因为以前朕的宽容,你们什么都敢!”说着,看看众人,“重阅是自然的,考生们等着放榜呢!”
“但是,朕不会再用你们了!”
“皇上!”刘三吾大惊。
——机会岂有一次又一次的给的道理,抓不住,就不再有了。
忽然,后殿之中传来一个让群臣心悸的声音,“良心歪了,阅一百遍也是歪的!”
“臣等叩见太上皇!”
老爷子在臣子的叩拜声中,背着手趿拉着布鞋,慢慢走出来。
然后不客气的直接坐在朱允熥的宝座上,目光冰冷的巡视一周。
老爷子老了,但目光还如同巡视领地的狮王一般,凛厉不可侵犯,让人心头发毛。
“咱退下来之后,不管事了,可这次咱不能不管!”老爷子缓缓开口,听不出什么情绪,“看着第一次的成绩,咱就想发火,按咱的性子,你们也知道,断不会像皇上那般随和,也不会给你们任何人颜面!”
“是皇上劝了咱,他跟咱说,此次科考,江南士子的才学确实高了些,北方一人不中或有隐情。但若为北人上榜,反而让真有才学之人落第,不免让人寒心。”
“皇上想着,你们都是饱学之士,定然能给出一个两全其美的答案!”
——皇上为你们说话,给你们机会,你们却不知好歹,杀头也怪不得别人了。
“呵,咱当初还和皇上说,你们都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看,那个咱说着了吧?”
确实如此,这次考生的卷子,朱允熥也召集了一些臣子,私下评阅。
江南士子的文章确实高明不少,不是北方士子不好,而是江南的士子更好,但也不是绝对的好。许多模棱两可,可中可不中的卷子,选北方人也行,选江南士子也行。
——江南是富庶之地,多有学习机会,学习条件也好,所以人才就会多。
考官们以自己的喜好取士,固然有他们的错,但归根到底,也是科举的制度不完善,是组织者没有想周全。
推翻第一次的结论,固然大快人心,可也要小心过犹不及,矫枉过正。
老爷子的话,字字都带着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