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执行力培养的第三节课。计划能力是什么?
所谓计划能力好的人,就是能够将未来要做的事拆解成符合当下的情况的多个步骤、符合自己能力的多个任务进度,每日执行推进进度。
秩序感较好。秩序感分为外在环境秩序 和内在环境秩序。
执行能力是认知启蒙的ceo,计划是执行的一部分。是指挥大脑去做事的。如果一个孩子秩序感不足,就算他能够很清晰的拆解出各个步骤,也可能无法按部就班的执行。
(思路:先了解定义——定义了解以后根据定义去一个一个的抠可以调节和优化的地方。)
可适用范围:在和孩子一起烘焙的时候。放进烤箱。告诉孩子当时针到这里的时候就烤好了。
要出门的时候孩子还在玩,告诉孩子还有这么一块颜色的地方的时间来准备,你需要做到1、2、3、4……
于我而言,目前最令我苦恼的事是早上起床汤圆霸占着妈妈不许妈妈上班。告诉他“会迟到、来不及了、时间到了”他也没有概念。汤圆很难理解“迟到、时间到了”是什么,又会如何?为什么时间到就不行?
比较容易让他理解时间的概念的时候,通常都是我拿出沙漏:再看15分钟IPAD我们就关掉睡觉咯~15分钟就是沙子流光的时候。
或者我和他说我们再玩5分钟,妈妈拿出手机,当着他的面调出siri“五分钟后叫我”,然后手机开始倒计时闹钟——“宝宝,你看,这就是闹钟了。等到手机响起来的时候我们就要走了。好吗?”
这两个情况有工具辅助,汤圆都会合作。
但是这两种工具展示的都是“从有到无”,和钟表上的“走格子”的表达并不一样个。有些时候我无法用这两个工具化用。鉴于大J的做法,我决定将这一点化用为:
买一个简单的大钟在家里(我们家没有大钟,只有小闹钟)。每天和汤圆确认时间。每天早上起床告诉汤圆,现在的时间在这里,等时针到这里的时候妈妈就一定要去吃饭、穿衣服、准备上班了。然后画下彩色区域(水性马克笔、可洗水彩笔)。我估计汤圆最开始的注意力可能会用在画花钟上,等他玩习惯就好。
二、用图、清单的方式帮助孩子分解步骤、提前计划
案例:睡眠程序中的——目标、为达成目标的步骤分解、讨论写下来……
其他案例:为第二天上学整理书包——讨论、分解步骤、下下来画下来形成清单
大孩子案例:期末考复习计划
三、利用日历让孩子理解到提前计划的好处
用笔、贴纸mark出那一个月的好日子!
和孩子预先讨论那些好日子里,要穿什么衣服、买什么礼物、吃什么蛋糕
当天发生后巩固:多谢宝宝和妈妈一起讨论。今天才能准备的这么好。提前想好了礼物包装好,收到礼物的人也会很开心,因为我们提前讨论过了。
四、用启发式提问练习计划思维
当孩子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的时候。妈妈可以帮孩子引入“理想的未来目标、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时间截止日期?先后安排拆解步骤”的概念。
最开始孩子无法详细描述,妈妈可以帮忙展示,自问自答。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熟练使用这样的思考方式。
link:行动派的梦想清单就是这样的东西啊~~~!父母先自己实践一遍,实践10遍。有经验以后引导孩子才会更有心得。
五、“准备”环节也是孩子提升计划思维的重要部分,父母不要包办
大人容易有一个误区:准备的事家长来做,正事才是孩子做。
所以吃饭的时候自己准备好,孩子来了只要张开口。
画画的时候,自己买了材料道具、自己准备好了。把孩子喊过来配合你的计划往那一坐,如果他能按照你希望的方式行动,不要给你带来太多意外最好。但其画不同的画,需要准备的东西是不同的,让孩子参与讨论和准备,问他要画什么。讨论你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如何使用颜色,是否要打水等。
玩小火车的时候,孩子说妈妈我要万火车,你就吭哧吭哧拿出来自己埋头苦干搭好了,然后给孩子玩、这样又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自己计划,自己去创造的机会。不妨和孩子一起讨论计划安排:要拿多少轨道、长的短的?直的弯的?摆哪里好?先摆什么再摆什么?
父母手越短,孩子才能长出手。
父母越懒一点,自私一点,孩子才能更有机会,动手动脑更快一点。
不要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有能力的父母,而剥夺了孩子的能力。
环境是第三任老师。
比如,小D去一个环境比较乱的早教中心,东西乱,环节乱、人员乱、到处找东西丢东西的地方。她也会比较容易分心,不爱守规则。如果去一个很整洁的早教中心。各方面都井井有条的。小D也会倾向于表现出井井有条的一面。
外在环境不仅仅是房间、空间、也包括父母自己。父母如果没有未来规划性,自己一做事就抓瞎,孩子也会模仿父母。
收拾玩具是最早的规划启蒙——从乱糟糟的过程中找出头绪。所以让孩子整理玩具不是为了让孩子真的做到什么,真的有实际成果,而是让他看见和体验一个从一团乱中理出头绪的过程。
家长抱怨孩子不收拾玩具
1】父母的指令是否混乱:“来自己收拾好/自己把玩具收拾起来”这样的指令是否明确简单具体?
什么叫收起来?什么叫放那里?孩子真的明白你的意思吗?孩子能大致领略,因为整个指令是模糊的。
所以在孩子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而家里玩家又很多。最好明确的示意你的每一个句子。
①保证这些句子不会有歧义、没有可以被多重解读的模糊词汇比如“这里、那里、那个、这个”
②一个指令下去,等孩子执行完毕。才进行下一个指令。不要孩子一边刚拿起一个玩具还没摆好你就开口说下一个指令。然后孩子一下就全忘记了。挫败感由此而来。
2】有准备的环境
我们自己做好了吗?是不是只是把各种玩具随便塞起来而已?只要看不见就好了?孩子会因此困惑:为什么今天玩具在这个抽屉里,明天就在那个桶里了?后天又跑到桌子上了?
为了让孩子学会整理,我们自己必须保证我们放的东西一定在同样的地方。当然家里东西多的时候,大人会觉得很麻烦。但大人如果因为觉得麻烦而不执行,只图方便乱放的话,孩子也可以因为麻烦而不收拾。
被鼓励的行为就会重复
link:如何正确鼓励孩子——不要说真棒,真好,第一名。最棒……
不要做的事:
因为孩子的行为只能得个1分、2分,就吝惜鼓励和嘉奖。
当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最开始1分、2分都是难免的。父母不要着急帮忙、也不要指手画脚——不是这样不是这样,你看我这样做,你看我那样做。
孩子的行为本身最重要。保护好动机和信心是关键。
其他做的好不好,3分还是9分,是不是10分都不要在意。也不要强求一个好的结果。希望孩子马上做好。急着教他这个那个。更不要动手干预。
跟顺序走,不跟时钟走。
跟时钟走的父母会特别着急,强求时间上的准确,这样会经常打断孩子的内在秩序。
孩子是按照顺序走的,先做A再做B再做C,每天都有一个顺序,但是不一定是同一个时间点开始。
有计划的孩子是有内在驱动力的。
他的行动、目标不是依靠外界的。我们经常看见孩子们总是要依靠外界鞭策、催促一下才会动一下,不催促就自我放逐。所以很多孩子高中的时候有人敦促就读书。大学里没有人敦促了就一团乱。这些都是因为依靠外在动力,没有内在驱动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