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说了语言启蒙的基础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社交语言——眼神、姿势、表情等。这一篇,我们来说说语言启蒙的第二个基础层次: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有多重要呢?
我们一定都有这样的体会,中学做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明明每个单词都看懂了,但是一段话讲了啥就是没懂。然后我们安慰自己,没关系,是外语嘛。
但我们在读母语的时候,这样的情况难道不是更多吗?
你是否遇到过,网上参与讨论、观看大人物的一些公开发言的时候,“字是都懂,就是合起来没懂”的情况呢?
你是否遇到过,当同事们在群里讨论一个算法、一个项目的成败风险和因素的时候,也是"字都懂,合起来就是没懂。“的情况呢?
当你独自阅读大部头书籍百年经典时,是不是还是“明明每个汉字都认识,但合起来完全看不懂”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都读过不少书了。
……
但他(可能)只可以读一点简单的小说,享受一下。但是如果要他阅读结构严谨的细致作品,或是精简扼要的论文,或是需要运用严密思考的章节,他就没有办法了。
……
不论就哪一方面来说,就算进了大学,他的阅读能力也都只会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程度。
我们现在不妨问问自己,我有多久没有读过“费脑子”的书和文字了?
除了小说、杂志、微信速食短文,我们是否还有能力阅读严谨细致的、需要严密思考的论文?
我们的阅读能力是不是只停留在了小学6年级的程度?
在书中还有一对概念:经由指导的学习和自我发现学习。
经由指导的学习:学习者需要有人指导、陪同和辅导,才能学会知识和技能。
自我发现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进行学习,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简单来说,经由指导学习,就是在学校的我们。自我发现学习是步入社会后,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这个要求有多高,多紧迫呢?
仔细看看世界500强企业,世界上最好的企业,如今的寿命也已经缩短至30年。这意味着,我们任何人的职业生涯里都会经历至少一次公司破产。至少经历一次工作大变动。
30年前,父母们殚精竭虑为孩子安排的前程里,有公务员、有银行职员、有各种当时最热门的行业职位,唯独没有孩子长大后的世界里真正最热门的互联网行业,只因为那个年代这个行业还没出现。
从前,一辈子只按既有方式做事即可安然度日,最多学个office。如今,office都过时了,时间管理的工具、写作内容的工具、知识文件管理的工具、小队合作的任务管理工具……每一个工作领域下都有通用工具和细分领域工具要求你精通使用。以达到最佳合作效果。
在社会变化幅度小的年代里,在学校里经由指导的学习足以应付一辈子。
但在社会变化加剧的年代里,在学校里经由指导的学习只能成为一个跳板,更多的要依靠步入社会后进行自我发现学习。
未来,我们需要有更强的适应性,需要随时学会各种新技能、进行自我迭代和跨行业创造价值。只有能自我发现学习的人才能在未来立足。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必须不满足于做一个被指导学习的人,更多的去自我发现学习。
而经由指导学习,还是自我发现学习,它们之间的关键就在于理解能力。
这也是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理解能力的原因。
我们来回顾一下语言发展金子塔:
社交语言、发音吐字是基础;理解能力是中,最后才是表达能力。
学龄前的低龄儿童培养理解能力有两个重点:
1引导孩子听懂指令
“宝宝,去把积木捡起来”
妈妈一句指示,宝宝就吧嗒吧嗒的走过去,把积木捡起来了。这个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背后却有许多必备条件才能完成:首先,宝宝有足够的行动力;其次,宝宝能听懂妈妈语言中包含指令意味的词汇、语义。最后,宝宝和妈妈的亲子关系联结成立,他愿意执行妈妈口中的指令。否则他就算听懂了,也可以选择不执行陌生人的指令。
除此以外,指令是有层次的。比如指令还分为一步指令、两步相关指令、两步非相关指令、多步复杂指令……
一步指令“宝宝,把积木拿过来”
两步指令“宝宝,把积木拿过来,放进箱子里”
两步非相关指令:“宝宝,把积木拿过来,再关一下门” (客体有多个)
多步复杂指令:宝宝,把积木拿过来,放进箱子里。再关一下门。现在穿上鞋我们准备出发了。
一般来说,一岁以上的孩子只能执行一步指令。两岁以上可以执行两步相关指令。三岁以上可以执行两步非相关指令。四岁以后执行多步复杂指令。
尤其要提醒家里 有孩子处于2岁多快3岁这个阶段的父母。
孩子这个时候已经有很成熟的语言系统,也能执行基本指令,还经常小大人一样说话冒出金句,会让大人误以为他们已经足够大了。于是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就会比较放松,常常一着急就会脱口而出一大堆复杂指令而不自觉。
孩子则往往因为无法处理这么多指令而陷入“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的状态。可能就会选择忽略或者没听到。导致家长气急败坏。
所以下一次,当你发出的指令孩子不执行,不照做的时候。先别急着生气,问问自己,你刚才发出的指令,是一步、两步,还是复杂指令,孩子能处理吗?
如果孩子能处理而选择无视,是不是孩子的某些需求长期被你忽略了,对他来说他正在做的事真的很重要而你不知道?是不是最近亲子关系中出现了一些裂痕需要修复?
2在共读绘本中培养理解能力
亲子绘本阅读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如今的学龄前孩子家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儿童绘本故事。
绘本阅读究竟有多重要呢?中国有一个项目,就是让没有意识到要给孩子读绘本的父母(孩子年龄在1~3岁间)学会读绘本。让谁来教会这些父母们如何读绘本呢?计生委。结果显示,回去给孩子读绘本后,这些儿童的认知测验中展现的理解能力水平立刻都有了大幅提高。
孩子们在绘本上的理解能力变化有以下几个台阶:
1】兴趣期 :从不知道书是什么,到分辨出什么是书,什么是玩具。对翻书、看图片有兴趣。开始了解到读绘本的时候妈妈说出的话和绘本上的图片有联系。
2】理解期 :能够讲述简单的故事脉络,故事中简单而直接的前因后果。能够对故事进行猜测,推断故事里人物的情绪。
3】复述和再创作:能够自己把听过的熟悉的故事说出来。能够用自己的绘图、用道具演绎的方式对故事进行重新表达,能够联系其他已知的情节进行衔接再创作。
首先,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绘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出生起父母就可以开始给孩子念绘本。不用担心他不懂,也不用担心自己讲不好。你越早开始,就越是提供一个环境,也是越早开始学习如何讲绘本。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孩子长大,他一定会开始撕书、啃书、不耐烦的乱翻、不等你讲完就爬走等等。父母可以选择安全防水的布书、触摸书、厚纸板书、立体书来允许孩子啃、撕,培养和书的兴趣。也不要追求一定要把一本书读完。没有任何指标显示,能乖乖把一本书听完的孩子比没法完整听一本书的孩子更专注或者更优秀。
我个人是在汤圆3个月的时候和他进行绘本阅读的。当时阅读的书籍是跟风买的一套《东方儿童精选绘本40本》当中的一本,叫做《点点》。书的内容就是各种各样的圆形——点点,原来是橱门把手,这个点点,原来是窗帘的图案、这个点点?原来是小汽车的轮子……
当时的我因为被触发童年创伤,加上产后抑郁,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非常烦躁和不知所措。小月龄的汤圆只要吃和睡也就够应付了,到3个月的时候他清醒的时间变长了,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和他相处。情急之下拿出一本绘本倒在床上和他一起头并头躺下,一口气念完了这本绘本。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要念至少20遍,然后我就崩溃了找理由把他注意力转移开。
后来想来,大概是我把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的时候焦躁和恐惧的情绪得到平复。传递给了他,汤圆因此从绘本中感受到了妈妈平静的状态。也因此喜欢听我念绘本。
如果有和我情况一样的妈妈可以试试看这个方法。
以下,介绍几个大J在课堂上提供的阅读互动小技巧:
1岁
在绘本和孩子之间建立联系, 引起宝宝兴趣 。比如,宝宝你看,这本绘本上有一只红色的小鸟,和你的衣服颜色是一样的!
等再长大一些,就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将已经读过的绘本和新绘本之间建立联系。
2岁
用提问的方式和孩子互动——能帮我翻书吗?说说看,红色的花朵在哪里?
3岁
用逻辑推测的词汇检视理解状态:你知道哈利为什么生气了吗?后来妈妈怎么做,他就不生气了呢?
4岁
A:小游戏“记忆电影”:当阅读完毕后合上书。问孩子你闭上眼睛,想想刚才的故事,还能看见什么画面?能说出来吗?妈妈现在脑海里有一片绿色的叶子,上面有一个白色的卵,就是虫蛋。然后天空亮起来了,虫蛋里爬出了一只毛毛虫……
(父母先示范回忆和描述,鼓励孩子补充并逐渐学会描述画面,从单纯的一个画面,到连续的画面镜头)
B:“理解监测”:妈妈念故事,你听懂了就伸一个手指头。没听懂就伸两个手指头。
当孩子伸出一个手指头的时候你可以提问。监测他是否真的理解。
当孩子伸出两个手指头的时候,你可以重复念一遍,猜测他不理解的部分仔细解释,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检测他哪里不理解。
以上就是本次理解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了。
下一节我们将来讨论语言发展金字塔最后一个阶段:表达能力。在这个内容里,我们将会讨论:学前班阶段有很多朗读培训班、小主持人培训班,已经参加的孩子回家表现得都很厉害,常常在客人面前表演博得喝彩,那这些班我们应不应该报名呢?
欢迎您留下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下一篇内容里和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