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吉他一个多月了,我从没想过还会有“手指跨度”这样的问题!
我以前学钢琴的时候知道,手指需要有这样的天份加技术,但没想到吉他和弦也需要!
新学的Dm和弦C和弦让我在练习时有深深的挫败感,常常就会把吉他往沙发上一丢,头埋到抱枕里狂吼,“好难好难好难”!
身边看电视的小维尼就会说,“你可以不学呀?难道你还想超过你的老师?而且,妈妈你好吵的,我在看电视呢!”
小妮子这么小就想瞪着眼睛准备看笑话!我可不能输了士气!
我从沙发上一跃而起,“这样维尼,妈妈告诉你,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一定的!(此处可以理解为吹牛,我的老师很难超越)越难我就越要学!我是不会放弃的!我80岁还要开演奏会呢!”边说边做奋斗加油状!
小眼神立马弥漫崇拜,“妈妈,我也不会放弃的,我学跳舞也会坚持的!”
哈哈,到底还是嫩啊!这么两三句就上了一堂完美的励志课!
可练习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一针鸡血而有所长进,实在困顿,给老师发微信,问这次的学习任务好难能否降低难度?吧啦吧啦一大堆.....
“我很欣赏你这种弹不好,还振振有词的样子!”
哎呀!老师批评人的功力见长呀。
我的吉他老师很有才华,他上课时会做示范弹唱,他用心深情的声音让你恍惚中觉得这是藏匿民间的高手吧?我每次小小的进步他都会给大大的语言鼓励,当然多少有些强迫症的他也会很严格的让我按高标准练习,会对细节一说再说,直到我改正。
“这样,Dm和弦那个左手三指你可以换成四指试试,当然,最好还是用三指,其他的下节课再说。”
哎呀,换了以后果然是轻松点哦!可是到底要不要换呢?
周四去上课,他还在书架旁查资料,他说以前的学生没有问这样的问题,不过找了几个方法,练习一下看看能不能改善。
“平时可以用手指夹瓶盖,或者就抱着吉他,手指分开夹吉他“脖子”拉伸手指间距,练习跨度。”
我听的呲牙咧嘴,这样的苦办法,我能行吗?
“要不,我们试试这种爬格子的方法,从吉他的食指按1弦9品,中指按10品,无名指11品,小指按12品,,右手食指和中指像走路一样分解交替弹拨,双手配合,每弹一遍,左手一次像琴头方向移动一个手指,注意,一次只进一个手指,一次一格,先从食指开始,然后是中指、无名指、小指……”这样有意思的手指跳跃带来欣喜,可练着就能感受到手指被拉开后的难受,都不是特别简单,但这个方法有趣!
这样循序渐进如游戏般的练习,让我想到小时候玩“跳房子”游戏,个子还小的我跳不过 他们画的大格子“房子”,哥哥就拿粉笔专门给我画小格子,隔一段时间,再画稍大点的格子,直到我可以轻松的和小伙伴一起玩那些“大房子”。
有一次我上完课,琴行的另一个老师走过来说,“你进步好大呀!这么快都会弹《再见》了?李老师可是每周被你的进度追着备课呢?”
而这一次,他应该也花了时间去帮我找方法。
老师总是温暖的如同一个哥哥(好吧,他前天刚过完写着“永远18岁”的生日),他有足够的耐心和温和的鼓励。如果说一开始,我练吉他只是为了给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添点不同的音符,但这一个多月来,每周去上课成了快乐的事情(但也得承认,练习是痛苦的过程),偶尔的小成就是快乐的事情,遇到这样的老师也是快乐的事情……
每次上完课说谢谢,他都会很谦虚的说,“这是相互的,遇到一个愿意学还能好好领悟的学生对老师也是一种快乐的馈赠。”
他到底是和其他老师不一样的,这不同于上学时遇到的老师,有固定的责任和使命感在那儿。在这样一个现实的社会里,在这样的培训班,我心里其实可以接受他不必事事认真,但他却做的无比真诚。
他把我所感谢的认真用心归为自己的做事方式 ,我们有多少人还在乎这样子的做事方式呢?
我最近在读蒋勋的《品味四讲》,蒋勋说,在生活美学里,我们要尊重把一碗好吃的贡丸汤端到面前的这个人,因为他不是一个空口说白话、讲一大堆空洞理论的人,他踏实的做事情,从食物的美味里你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诚。“我不一定会尊重这个社会里面做大官的人,有权力的人,或者 有财富的人,但我尊敬每一个对他自己的专业认真的人。”
老师还在鼓励我多练习,不厌其烦的示范,提醒细节,我似乎能看到春天的阳光因为他的用心多分了一束投到他的身上,让这么一个普通的吉他老师熠熠发光。
我其实不知道他的年龄,也不知道他是否是这个琴行的专职老师,我偶尔会听他上传的吉他练习曲,看他朋友圏一些文艺情怀的细腻美好的表达,猜测会有怎样的一个姑娘在他身边用崇拜的眼神表达爱意?他又有怎样的英雄梦想,是否也会有疲惫和迷茫?又是什么让他可以如此笃定的去做好当下的事,不煞有介事的指点也不妄自菲薄的推卸?
他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身上漾着温暖,如同一首打动你的民谣,你忍不住想向全世界分享,可又觉得,别人未必会懂。
我只有珍惜我的这份幸运,尊重他为此付出的真诚。也祝愿这么好的老师有梦就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