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骏马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卡里·纪伯伦
如果你认同纪伯伦的观点,可以继续读下去,如果坚决反对,请暂停阅读,免得情绪激动,血压升高。
美国作家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说,育儿专家认为,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这个观点是错的。
先看个笑话。
有人跟一个老师讲,要对她班上的一个问题儿童好一点,因为这个孩子的家庭是破裂的。这个老师说,我完全理解,哪个家庭摊上这样的孩子,都会破裂的。
笑话有点刻薄,但这种情况是完全存在的。父母对待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态度,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一个听话成绩好的孩子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怀,一个不听话后进的孩子同样会得到父母的关爱。但如果孩子成绩始终不见好转,父母很可能会失去耐心,情绪变得暴躁,甚至打骂孩子。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基因,一个是后天的环境。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说教,而是基因。后天环境分为家庭环境和家庭之外的环境,而家庭之外的环境对孩子影响更大。
我8岁从山东转学到乌鲁木齐,第一天上学就被同学们嘲笑,我发现他们不是笑我长的帅,而是笑我浓重的山东口音。于是,我开始学说普通话,再也没在说话这件事上被同学们笑话。
记得上小学时,很在意同学们在做什么,生怕他们会的我不会。暑假里,同学们报了美术班,我跟在后面学起了素描。有的同学练毛笔字,我催着父母给我买来描红本,在家练起毛笔字。
儿童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孩子在家里学到的东西,不足以帮助他应对跟其他孩子的关系,孩子更多地是跟孩子们学习,而不是跟自己的父母学习。
小时候,父母从不干涉我的学习,只要我喜欢,总会支持,从来不强迫我做什么。他们没有过度干预过我的兴趣爱好,让我得以自然的生长。当然,他们更多为生计奔忙,没有精力对我和弟弟关注太多。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哪怕很小的孩子,与孩子们在一起,会很快融为一体,相互成为自己人。在孩子们看来,大人的世界与他们是相互排斥的。在孩子的世界里,最酷的行为是敢于挑战成人的权威。之所以,父母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小,因为孩子最重要的事是如何融入同龄人,而不是学会成一个大人认为的好孩子。父母教的只能用于家庭,到了学校,孩子们必须自己学会另一套行为模式。
最近,经常在上中学的女儿口中听到一个词,“老刘”。我反复追问才明白,原来老刘就是她们的班主任,每当老师不在教室里,同学们就这样亲切的称呼她。
“兄弟们,安静,老刘来啦!”
孩子最大的愿望是成为集体的一员,越是长大,对群体认同感和忠诚度就越强烈。父母看到孩子慢慢和自己疏远,甚至失去了共同话题,心里会很难受。但是,父母应该清楚的知道,孩子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多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其他同龄人能否和谐相处。他们将和同辈人一起,生活一辈子。
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跟同伴搞好关系,而不是跟成人搞好关系。孩子们有孩子们自己的规则。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小时候,我从农村来到城市,为尽快融入新的集体,我总想找机会表现自己。一次回家路上,和同学们一起抄近路,我勇敢的从墙上跳下去,不幸崴伤了脚。同学们背我到就近的医务室治疗,医生说至少休养三个月。同学怕家长知道我是翻墙伤了脚,一路上问我怎么给父母交待。我说放心,从小我就喜欢爬高上低,父母不会刨根问底的。那天起,同学们接纳了我,就这样,我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父母能够帮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孩子找到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为什么择校难,学区房价高,除了重点学校教育条件好之外,父母能做的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一旦孩子入校,剩下的事就不是父母可以左右和控制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随着他们的年龄不断的缩小,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你就再也别想控制他们了。
每位父母都有一颗焦虑的心,期待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并试图让孩子按自己想法学习生活。父母不可能给予孩子在社会上的自尊和地位,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路,谁也无法替孩子去走。
孩子是一岁时学会说话还是两岁学会说话,是考了第一,还是不及格,这一切都不重要。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父母能做的只有鼓励和支持孩子,不强加压迫和重负在孩子身上。没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多么的爱孩子,无须向任何人证明你对他们的爱有多么深沉。
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去一个更远的地方,一个更大的世界。趁着他们还在身边,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跟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快乐,除此之外,你什么都帮不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