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影片《虎口脱险》1966年首映后,雄踞法国电影票房冠军宝座33年,直至《泰坦尼克》在全球的风行终结了其在法国的票房记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习惯回顾重温旧片的我,反复观摩该片不下十次,也作为谈资给周围的熟人多次推介过此片。在我的感受中,《虎口脱险》是一个快乐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喜剧,这颠覆了我的传统观念。一直以来,关于战争的电影,绝大多数是正剧,以喜剧表现战争,一般来说存在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天然冲突。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命题,导演热拉尔·乌里为什么要以喜剧来表现悲剧?
法国是个有喜剧传统的国家。莫里哀、巴尔扎克、博马舍等享誉世界的喜剧名家,通过《伪君子》《悭吝人》《人间喜剧》《塞维勒的理发师》等传世喜剧经典,将乐观、反讽深深融入了法国文化和民族性格。作为文学的延续,作为最具综合性特征的电影艺术,法国电影的喜剧传统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天使爱美丽》《欢迎来北方》《普罗旺斯的夏天》等法国喜剧电影具有独特的法式幽默风味。大家熟悉的让雷诺、杰拉尔德帕迪约等法国电影巨星,在倾情出演《杀手莱昂》《大鼻子情圣》《最后一班地铁》《绿卡》等经典动作、言情片的同时,也在《你丫闭嘴》《时空急转弯》等片中创造了一系列影迷喜闻乐见、深受欢迎的喜剧形象。可以说,用笑容面对生活,用浪漫体验人生,是法国人的人生态度,也是法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战对于法国来说,是痛苦和屈辱的回忆。在纳粹的闪电攻势下,不到两个月即全国沦陷,维希政府向德国提出休战并投降,100余万法国军人成为俘虏,凯旋门下耀武扬威的德军铁骑,是法国民族的不幸和惨痛的历史记忆。为避免激起被占领国军民的激烈反抗,以腾出力量全力发起欧洲东线战争,德国占领军在法国的统治和针对犹太人的灭绝政策比较,是相对温和的。但战败国的屈辱地位、民族自豪感的凋零、政治经济文化的被控制、被剥削,激起法国民众对纳粹的仇恨和敌意。纳粹德国统治世界的野心和丧心病狂的种族灭绝行为也让全世界正义民众感到荒谬和愤怒。惯于以喜剧表达情感,以反讽鞭挞政治的虚伪丑恶,战争的虚妄荒谬本质的法国人,拍出一部纳粹占领期间的喜剧电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在嬉笑怒骂之中,纳粹德军上至将军,下至巡逻兵,在油漆泼身、剧院刺杀、骑凳生日夜宴、旅店换房、南瓜战斗、斗鸡眼机枪手等桥段中,德军的色厉内荏、可恶、可恨、可笑,以及德军对法国高压统治的无孔不入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侵略者丑恶、可笑、伪善的嘴脸,也让我们坚信侵略者必然覆灭的可耻命运。
在夜宿旅店一场戏中,乐队指挥斯塔尼斯拉斯午夜去厨房寻找夜宵,遇到同样为长官准备夜宵的德军军官。斯塔尼斯拉斯将蛋糕上的纳粹军官面偶头部一口吃掉。纳粹军官问:这能吃吗?斯塔尼斯拉斯微笑着回答:这能吃,这个好吃!
是啊,吃掉这些闯入者、侵略者,这个世界才能变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