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源于上周三下午。由于语文组协定在第三节舞蹈课的时间拍摄周六招生说明会的视频,没去看他们上课。课间时回到教室,Leo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剥鹌鹑蛋,看到我来了过来跟我说他跟Peter在舞蹈课上发生了冲突。孩子特别好,说两个人已经基本解决好了,但自己还是很不舒服,还是需要我再跟大家提醒一下。于是,我决定利用暮省课的前5分钟,和孩子们一起帮他俩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两个孩子分别描述了当时课堂上发生的情况,一开始有分歧,在场的所有孩子,尤其是目睹了事情发生经过的孩子帮助他们回忆细节,最后还是达成了一致。两人彼此认识了各自的错误,并向对方致以歉意。
可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就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有个孩子突然举起了小手。等两个孩子坐下,我示意他发言,他问了一个让当时的我措手不及的问题——“为什么同学们每次发生冲突时有老师调解就很快和好了呢?”
这个问题看似普通,又极不普通。
我当时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是在感叹这个问题提的好。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让大家一起来思考。很快,有孩子举手,给了我一个堪称完美的答案——
“因为老师用了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情不自禁地为她赞赏。无疑,这个答案打开了我的思路。没想到,平时在说的“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在此刻作为答案被放在这里,而且看起来还是一个不错的答案。
我想说的不全是这个,而是当时提出问题的孩子。如果我说出他的名字,在场的熟悉他的老师应该很难猜到会是他。这么一个在上学期见面时会脸红、要给他抱抱转身走开、在教室里异常安静甚至课堂也很少看到他举手发言的孩子,竟然主动举手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很日常、但又容易被忽略从而难以深入地去思考的问题。
当然,我也不是说这个问题有多高明,而是恰好在当时暮省课的情境下,这个问题就更突显它的价值所在。而提出问题的孩子,无疑是个洞察力和思考力都很强的孩子。虽然不爱说话,但每次从他的写绘作品中细腻的线条和涂色就能感受到他那颗温柔的心。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在当时站了起来提了问题,如果再往前追溯,我想可能是开学前几周竞选语文课代表时的经历给了他鼓励。第一次竞选写绘课代表时,他到台上只做了一句自我介绍,便小脸通红,再也说不出其他任何的话。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自发地鼓起了掌,还高喊:“加油!”那次他没有竞选成功。等到第二周竞选写字课代表时,他又上台了,这一次大方地做了自我介绍,并且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当这个课代表。
回到这个问题,孩子的答案完美吗?
我和小旋风们一起讨论:
1.老师只是用“尽可能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一定每次都能有很好的方法,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请告诉我或你的伙伴。
2.“正确的方法”可能只适用于当时当事的具体情境,不同的人或事所使用的正确方法也不一样。
3.相对于“正确的方法”,错误的方法给大家造成的伤害是什么?应如何尽可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呢?
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
在我们的教室,鼓励孩子表达感受和情绪,尤其是消极感受:“我很愤怒、伤心、难过、你**的行为让我感到不舒服……”,“我不喜欢你**的行为,请你不要这样对我”。我告诉孩子:每个人对身体和情绪的体验不一样,也许你自己觉得没什么的行为但可能会让别人感觉不舒服,如果别人不舒服并提醒了你,请你立刻停止这种行为,并向ta道歉。
当然,这只是临时生成的一个暮省片段。但我一直相信——一个孩子只有能表达真我,他才有说话的自信和勇气。
作为个人也是一样,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表达真我、找寻自我”都应该是自己必须坚守、不能丧失的底线。
人被自己唤醒需要时间和机缘。对于孩子来说是这样,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点醒了他,但在那之前,一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沉睡期。老师能用恰当的方法推他一把,使他“向前一步”,这一小步可能就是他童年经历中巨大的一步。
对于老师来说,更细致地去观察、更深入地去理解、思考师生关系甚至是日常交往中的一些小事,更精细地做好课程,引领孩子在智力和道德人格都到达一个新层次。 “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孩子才可能会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