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看到过的一个苏东坡与佛印的小故事,大意是你心中有佛,看到的就是佛,心中有屎,看谁都是屎。为什么会想起它呢?是那日我发现了领导的一个口头禅,他比较小气,非常喜欢责备别人,动辄说你这样做要被谁谁谁难看,你要小心了怎么怎么样后果。
那次他对刚来的同事一连说了好几遍,我就突然想到他之前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一个人经常把会被人难看挂在嘴边,说明自己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难看别人、对别人有想法。可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心胸狭隘小心眼,关心自己的事都来不及,哪有空与你置气,动不动就讨厌别人。此一事例正是心中是什么、看到的是什么的映照,你看人是佛,人看你也是佛。
外部行为是内心世界的外化。自己对待一件事什么态度,面对一件事会怎么做,你也会这么去想他人,想他人也会这样想这样做,即用你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去评价他人,恶劣一点的还喜欢绑架。
就好比假如我是一个抠门的人,我就会劝止我的朋友去买一件很贵的衣服,说不值得买、买贵了浪费钱,但是也许对方完全不在乎这点钱,甚至觉得我小题大做。突然想到一件事,有一次我妈路过邻居家,他们正在摘柚子,就叫住了我妈,结果他们千挑万选,选了俩最小的给她,拿回家我看了哭笑不得,这还不如不给。因为在我们的价值观里,送别人的东西肯定要挑好的,否则不好意思拿出手,宁愿给自己的差一点,而别人不是我,不会这么想。
我常常会反思,有时候感觉分裂出两个自己,一个是自己,一个是旁人。我会提示自己站在旁观或者中立的态度,用旁人或者说上帝的视角,去审视看待一切的人事物,包括我自身。这世上很多事本没有绝对,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立场角度不同,导致我非常喜欢用也许或许大概可能一类的不确定词语。你若这样看了,对很多人和事就无法有那么多苛责,世界本就多元,没有固定的准则,只不过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在人们脑海里形成了思维定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在不存在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不存在对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勿施于人。我不会把自己的三观强加给别人,也讨厌别人对我道德绑架。我不信任爱情,摒弃了婚姻,但我不会去劝别人也跟我一样,也不想辩解。对于同龄的女孩子向往爱情,对帅哥冒粉红泡泡,我顶多一笑置之。期待什么得到什么,给人想要的才是快乐吧。我的闺蜜们大龄单身而渴望婚恋,我也真心希望她们能觅得心中良人。我很直不是同性恋,但是常常无法忍受世俗的恶意与偏见,老一辈的很正常,令我惊讶的是年轻人也很多。不能因为自己有想法A,就歧视别人有想法B,劝别人改回来才是正常。很多人不能容忍和自己不一样的存在,求同存异不好吗。在我看来,身份本来就不能选择,只要是真爱都应该得到认可和祝福。
我不喜欢生气,心中放重要的事情还来不及,哪有空和别人生气,记恨别人?当然我也不能因为自己如此,就让别的喜欢生气的人不生气,三观不一致,远离一点就好了。我觉得生气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给自己添堵,反而让小人如意了。
浪费时间在生气怨恨后悔等负面情绪上,是最不明智的。时间如果一定要被浪费,就浪费在喜欢的事上,浪费在快乐上。心怀快乐的写作,才能写得长久,因为痛苦需要忍受,耗费精力,而快乐是一种享受,少费心神。想到了那首莫生气: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生气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