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这本情商课《为你自己活一次》,我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但是,始终觉得意犹未尽。
每天我在家中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把它从这个案头,随身带到那个案头。
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
它真的是少有的兼具大智慧与小幽默的化身。
没有自我夸耀式的卖弄,更没有任何写作的固定章法。
语气时而温婉智慧,时而像个孩子般撒欢。
你读它,就像是在跟一个平易近人的智者喝茶聊天,放松却收益颇丰。
之前就写过这本书的读后感,但还是觉得没有完全表达出我心中的敬意或者说崇拜吧。
其实,我想了又想,我之所以这么迷恋这本书,大概就是因为,它让我知道:所有的所谓“负面”的情绪,或者说我们害怕的,讨厌的,恐惧的,都不过是一种有着客观存在意义的必需品。
我们完全不用逃避,也不用害怕。
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看待它们、理解它们、并学会运用它们。
跟着作者,我可以直面所有的“黑暗”。
甚至,找到与黑暗和谐相处的思路。
今天,我要摘抄我最喜欢的一段,分享给大家。
很多人都想要乐趣,但很少人认真去找他的乐趣会从哪里来。
对人生来说,空虚感就是如此——空虚感偶尔就是会飘然而至,在我们头顶上盘旋,我们充其量只能赶走空虚感,但没办法让它消失、永不出现。
因为人生本来就有它空虚的一面。
三五不时地感到空虚,在我看来是必须的。
空虚感当然是可以被赶走的,如果你愿意费心看看你人生的这两部分:你成全了什么,以及,你参与了什么。
先别管你的压力、你的任务、你的付出、你的收获。也就是说,先别把自己当成主角。
先让自己当配角,或者,当观众。
当我们认知自己不是主角,而是参与成全的人,我们比较容易把目光放在过程,放在大家成全出来的成果上,而不是放在个人收获上。
如果能把目光放在“参与了什么”及“成全了什么”来看,感觉会很不同。
每天在同一条线路上往返的地铁驾驶员,每天到课堂上教同一门课程的老师,每天为家人煮饭洗衣的主妇,如果他们都只盯着手上在做的那一件事,那么日复一日的荒诞感,难免令当事人感到疏离与空虚。
而乐趣与责任感,正是召唤力量、驱赶空虚的神奇咒语啊。
这两样东西,未必来自明确的人生目标,而更可能来自不可预料的过程,来自我们参与或成全的,别人的人生。
能在 自己的普通且重复的生活中找到另一种,超脱“以自我为中心”主观的意义。
这种大智慧,需要多久的修炼?
有幸自己,能在年老之前看到,并理解,并拿来受用。
敬自己的教师工作,敬自己认真参与了那么多充满希望的下一代的人生。
另外一方面,老公今天有年会聚餐,提前跟我说过要晚点才能回来。
倘若在平日,我已经一会一个电话或短信急急地催了。
如今,不如成全他的工作,这是他的人生,是我对他应有的尊重。
况且,自己独处也并没有空虚到无聊。
看着书,写着字,平凡的一天,丰盈而美好。
Anita在简书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