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在道教上面是下过不少功夫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修炼上都有很深的涉猎,也不用避讳,那时的人都希望能修仙长生,就连皇帝都一样,王阳明也不例外。不过,从小就体弱的王阳明在修道上面同样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越发的虚弱了。直到他参悟明白之后,果断放弃了长生的念头。
平定了宁王之乱,王阳明的身体已经很差了,然而,使命召唤着他,让他拖着病重的身体,不得不再一次出山,为国为国民奉献自己最后的一段生命。
王阳明最后的出山有点戏剧性。广西的田州出现少数民族岑猛的叛乱,虽然姚镆将叛乱扑灭,但是因为他持续的高压治理,导致广西再一次陷入了混乱。此时的内阁是由杨一清、张璁和桂萼三个人把持的,而他们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把王阳明给请出来了。说到这里实在是有趣,这三个人,无论是从思想层面,还是从政治层面,并不希望启用王阳明。第一,害怕王阳明的心学,第二,害怕王阳明再立新功威胁到他们的位置。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之下,有能力解决广西的问题,还不大量耗费朝廷粮饷的人,就只有王阳明了。
就这样,王阳明拖着病体,在自己成圣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了最后的一笔。
还是一切从心出发。王阳明到了广西之后,力排众议,决定对叛乱的头目王受、卢苏进行招降。当然,也不是上来就招降,而是先把军队集结起来,在王、卢二人可探查的范围之内展开了一场军演,之后,再请王、卢二人下山商谈。所谓先礼后兵,手中有筹码,再跟你谈判。王、卢二人开始并不相信王阳明,于是王阳明又把军队给解散了。不过鉴于前者池仲容的遭遇,王、卢二人仍旧逡巡不前。最后,王阳明把南宁城的城防交给了王、卢二人的手下掌管,这一回两个人才放心大胆地进了南宁城。一见面就被王阳明的气场所慑服,感慨一个病人竟能有如此胸襟和胆魄。最后,王阳明象征性地在两个人的屁股上挠痒痒一样打了几下,算是对他们的惩罚。从此两人拜服。
为什么王阳明敢如此放心招降这两人,他就不怕两个人对他不利吗?不会!王阳明在来广西之前,对此地的情况作了相当仔细地了解。王、卢二人均是被官府逼反的,两个人的良心并没有被泯灭,从他们有实力,但是却没有继续扩张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在“心学”的指引之下,王阳明顺着自己的良知,采取了招降的大胆策略,并取得了奇效。
按理说,到此,王阳明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虽然,桂萼内心的“小九九”是想让王阳明把安南(越南,当时已不归明王朝)也给收拾了,但是两广的形式并不好,王阳明也不想大动刀兵,给百姓造成新的灾祸。本来准备打道回余姚,结果,两个地方又牵动了王阳明的心,断藤峡和八寨。
这两个地方的匪患要比王、卢二人更严重,关键是对百姓的伤害更大。同样是匪患,但是,这一次,王阳明却坚定地要将他们剿灭,原因很简单,这两伙匪盗被官府招安之后复叛,而且来来回回多次。对待这种良心被蒙蔽的人,直接剿灭。精彩的地方来了。此时王阳明手下的军队只有一万五千,这还要算王受和卢苏手下的七千多人(受降之后,王阳明让两个人把原来的七万多人都给解散了),但就是这么一点人,王阳明再一次展现出他的军事天才。他并没有在是先打断藤峡还是先打八寨的问题上纠结,而是直接把军队分成两部分,两边同时进攻。
不可思议,防守一方人数占优,还有地利,王阳明就敢这么干,是不是疯了?王阳明并没有疯,他当然不会直愣愣地冲过去强攻,而是先造势,让群匪以为王阳明要去攻打他们。这样一来,迫于王阳明的威名,他们非常紧张,结果几天过去了,王阳明并没有进攻。这个时候,王阳明再把自己病重的消息“不小心”泄露出去,群匪瞬间放松了警惕。即使有聪明的一直提防着,在王阳明不断的心理战之下,也慢慢舒缓了自己的神经。王阳明要的就是这个时机,两边同时发动猛攻。这两个地方距离并不远,可以理解成一座城池再加外面一座营帐这种犄角之势的类型。所以,王阳明两边同时进攻,直接将他们彼此救援的念想给断掉了。王阳明大胆启用王受和卢苏,以盗治盗,再一次发挥奇效。更厉害的来了,王阳明在断藤峡方向散布八寨被攻破的消息,而在断藤峡这边直接放火烧山,让八寨这边以为断藤峡失守了。王阳明的战斗从来都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内心中。
就这样,一天时间,两个地方全部攻克,广西彻底平定。如此大功,又没有用朝廷出一粒米一钱银,王阳明是在创造奇迹。然而,等待王阳明的竟然不是赏赐,而是惩罚!其实,还是政治斗争的结果,王阳明自己已经不放在心上了。最后,王阳明客死于南安青龙铺赤江村。
回头看看王阳明的一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且在我们世俗人眼中,他活得很难受,总是要面对猜忌,为国家建立了汗马功劳,反过头来却得不到肯定。宁王之乱被平定,一直没有论功行赏,结果又要求王阳明带病戡乱广西。换作其他人,即使有这个能力,怕也不会再出头了吧。从这里来看,把王阳明归为圣贤一类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已经不把自己的所遭所遇太放在心上了,而是跟随内心,把能为百姓解脱灾难放在了第一位。在最后没有朝廷指示的情况下,冒死剿除断藤峡和八寨匪患,可见其赤子之心。
看来当圣贤实在太难了,不仅需要卓越的智商,还需要一辈子不断地“格物”(对于王阳明就是格自己的内心),时刻保持一种状态,直至死亡。王阳明死后几百年,又出现一个人,他穷其一生来“格物”,也只成为了“半个圣人”,他就是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