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读余华的作品,其实之前有了解过他的作品,从网友的评论中总结得知:在他的作品里,基本充斥着暴力、残忍、堕落等,人性在他的笔下被分解的支离破碎,仿佛充满悲剧,见不到光明;对此觉得自己不适合看,因为我认知的人间是永远充满爱与温暖的,或许也有不好,但都会选择屏蔽消极,所以我怕自己看了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
《活着》买来好久了,已经在家躺尸半月有余,闲来无趣,翻阅几页,谁知便再也放不下,虽不是一口气读完,但是里面的情节却让我一直魂牵梦绕.....
果不其然,读完之后,有种沉重的感觉,心口仿佛压了一块碎石,呼吸不再那么顺畅...
地主家的儿子福贵,富贵的时候什么也没学到,吃喝嫖赌,暴打怀孕的媳妇成了生活的全部,最后把家败了,有个很好的爹,气急过后,却也看开,只能作罢 ,压下震怒,替儿子富贵还了所有的债务;一家人迁居茅屋。
在作者多次描述过的茅房里。一家人艰难地开始生活,后来年迈的娘病了,福贵抓着媳妇家珍好不容易求得来的两个银元上街抓药,却阴差阳错地被当做壮丁抓去。在当俘虏的日子逃之无望,最后熬到内战结束,历经艰辛,终于回到家乡,家珍依旧在家里等着他,只是娘去了,女儿哑了。
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好好过日子吧,女儿很懂事,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将她送人,是一家人最终还是舍不得,把女儿要了回来,可是家珍病了,得了不治之症“软骨病”,一家人的日子更难了,熬过了旱涝,等到了秋收。日子稍稍能饱腹, 儿子很懂事,也很聪明,为了不跑坏鞋子而光着脚上学,可是后来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血尽而死。
女儿大了,许了好人家,风风光光出嫁,虽然贫苦,但丈夫很爱她,可最后却难产而死;家珍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了一双儿女,后来也死了;女婿二喜多好的人啊,勤劳孝顺善良,可是还是为了生活被两块石泥板砸死了,血肉模糊,死之前拼尽全力喊了一声苦根,那种凄凉,舍不得....
福贵那时候已经是个老头了,带着外孙苦根回到了乡下的小院子里,可是后来,苦根也死了。因为饿久了,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活活撑死,死之前还在想着买一头牛。
故事最后只剩下一头牛与福贵相依为命,两个垂暮的生命在那块古板的田里重复着日复一日的作息。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极悲的作品里,仍有许多的温情。比如最后无家可归的长根,做了要饭的了,仍记挂着少爷,回来时给凤霞带来了一根红色的头绳;面对混账的福贵,家珍仍然不离不弃;女儿凤霞被送走之后又偷偷的跑了回来;儿子有庆养了两只小羊,很费心思地把它们养好;二喜对凤霞的爱慕,以及凤霞死后,二喜对儿子的溺爱;在那个苦根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过去福贵的影子——也是一样的不懂事,霸道与无理。在面对小霸王般的苦根时,福贵只是以一个长者的宽怀耐心的安抚。后来苦根也慢慢懂事。
《活着》里所描述的生活,大概就是爱这样吊着你的胃口,让你在莫大的苦难里,看到些许温暖的东西。 通篇余华客观、平淡的叙述,没有过矫情的抒情,反倒冲淡了悲剧意味。没有过多情感的矫饰,直面生活的莫大苦痛,这样冷静的叙述引发更多人的深思。也可能书中的世界让我们看到自己,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的活着的意义,其实活着是一种理解,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带着孤独和对这个世界的失望 问:生命为什么活着; 可是一丝孤独的情感,当自己年老,你会发现,活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