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通译】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学究】
孔子弟子三千,学生七十二,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孔子的,也有很多弟子和学生学而化之,或者学而从之,也有学而比之,也有学而相北。总之一起学习,各人认知都有所不同,成就也自然不一样。唯有颜回这个人不折不扣执行孔子思想而忠实地践行。
孔子逐渐形成儒学架构和逻辑,在这么多弟子传承和发扬,逐渐形成儒学体系,也有了儒学文化大放异彩。故此,只有学而化之,才是丰富的经典。但凡有传承的学说都是千变万化,佛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文】(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通译】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啊!我只见其往前进,从来没有看到他停止过。”
【学究】
孔子弟子颜渊学而好进,一心只求学问,从不心无旁骛,所以搞得自己贫困潦倒,早早死去,死时候连安葬费都没有。
这件事搞得孔子也很狼狈,不知为什么,孔子这么喜欢颜渊,结果却不能体面安葬,导致颜渊父亲对孔子很不满。
当然孔子就特别推崇颜渊,也许这也是一种榜样的建立,也是一种文化的包装,总之孔子懂礼仪而并不懂世故,而现实社会却不能没有世俗。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两面性。也只有通过批判的精神去学习,才是最客观的深入。
【原文】(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通译】
孔子说:庄稼出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学究】
孔子毕竟是少年贫瘠之家,知道庄稼的生长特性,这里通过对庄稼出苗开花结果的生长现象做了一番仔细描述。
当然孔子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懂了多少农家生活,而是透过庄稼的这样自然现象来说明学习的人固然很多,有滥竽充数的,也有开花不结果的,很多学生学识特别好,就是做了官。
孔子招收这么多学生,就是怕如果只培养少数几个人也许可能全军覆没,只要有足够的基数,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学问有时候比种庄稼更难,说明孔子那时候就深懂概率论。
【原文】(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通译】
孔子说:“后生可畏,怎么知道后面追上来的不如现在呢?到了四十,五十仍然默默无闻的话,也就已经不足可畏了。”
【学究】
社会是发展的,也是在前人的经验上继续发展。那么后来者一定是勇猛的,一定是虎虎生威的,少年成名成家的大有人在。难道就认为后来者不如现今的人吗?未必见得。
有说一代不如一代,是有这样的说法,但总体上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这是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以此破解。
当然不是所有人通过努力就能成功的,如果到了四十五十岁这样的时候,依然默默无闻,那么这样的人也就碌碌无为一生了,也就不足为奇。
很多时候功成名就需要时机,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真的缺一不可,否则也就和成名成家没有什么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