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专业知识总是枯燥的,为了可读、好理解,我尽量用简单、形象的用语,所以,对于遣词造句的不精确之处,诸君不必较真儿哈!
一、什么叫定性分析,什么叫定量分析?
网上一查,有很正式的定义,这里就不多抠定义了。
简单理解下:
1.定性分析:对事物“质”的分析,是用语言来描述的。多用是否、好坏、多少等判定或程度用语来描述。
2.定量分析:对事物“量”的分析,是用数据来描述的。多用数量多少、占比、均值、方差、趋势等数学指标来描述分析。
3.举例说明二者区别
员工们都在说某子公司总经理,牛总不称职。于是,老板要求你去审计。
审计发现:牛总任职期间,环境和其他条件都没有变化,这家子公司的产品销量由全集团正数第一变为倒数第一;自从他入职后,那家公司的成本利润率逐年下降10%;而舞弊事件发生量每年增加3倍。
定量分析中的“量”指的是:倒数第一、下降10%和增加3倍。
定性分析中的“质”指的是:这货称不称职。
内审干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
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哪个更重要?
虽然本人非常赞同多用定量分析,因为用数据说话最有可信度。
但是,我们在执行审计程序和编制审计报告时,仍旧还是以定性分析为主。
举个例子吧,当我们发现了一例招待费报销的签批流程没走完,就已经报销了。
定性分析时:我们一般会先描述一下问题:未按公司流程走报销手续。然后,才列举审计证据:“比如:发现一例XXX”。
因为,我们先说管理问题,再举例子,就偏向于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时:我们抽取100例招费报销流程,发现了1例不按程序报销的,不合规率1%;
此例子中,你觉得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哪个好呢?
这其实要看你的审计目的:是要说明有管理问题?还是为了评估问题的严重程度?
不管是因为审计计划排得紧,还是审计人员懒,一般情况下,我们不愿意进行“定量分析”,就两个字:麻烦!
除此之外,定量分析还存在另一个潜在审计风险:定量分析时,要抽取多少样本量来统计“不合规率”呢,有科学计算吗?你的抽样具有代表性吗?
一不小心再碰到个二货领导,又批你:“干嘛不全部审计,谁让你抽着审的?重来!”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点到为止”,节约了时间,又提出了问题。
而且,就算你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结果仍旧会回到定性上:管理有问题。
内审干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
三、单独用一种方法分析,做不好审计
从前面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最好的审计结论要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才最具有可信度。
1.单纯的定性分析:难以服众
仍旧以老板让你审计牛总称“职不称职”为例!
如果你只用了一些定性分析的词语来描述。
比如你在得出牛总不称职的结论时,是这样描述审计证据的:“员工都说他不称职、利润下降了、舞弊多了!”
但你没有统计具体的数据。
这时,牛总就可以拍着桌子和你叫板:“什么叫不称职,什么叫下降了,你们审计人员就是这么空口白牙诬陷人的吗?”
2.单纯的定量分析:老板会骂你
“我让你审计他是不是称职,你给我一堆数据有啥用?”老板大老粗,看数据就头晕。
“你问员工了吗?问他们领导了吗?称职不称职是一堆数据说了算的吗?你的数据考虑到所有的情况吗?你知道不知道公司正进行战略转移?”
数据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它不能量化所有因素!有些量化后的数据未必适应你的分析目的。
内审干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
四、怎么获取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1.定性数据获取:关注观点和态度的主观或温和的措施
(1)面谈:获取面谈对象(当事人或相关人员)的态度、观点或推测判断;
(2)焦点小组: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小组讨论;
(3)观察:审计人员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信息;
(4)会议:一帮人开会,发表意见。
定性分析的最大优点:信息发散,观点明确,线索充足;
最大的缺点:主观性强,证明力弱。
2.定量数据获取:依据客观标准产生
(1)研究:质量分析、产量计算、销售分析等等;
(2)报告:财务报告、管理报表、国家发布的文件等;
(3)调查:统计分析,市场调研分析。
定量分析最大优点:客观、准确。
最大缺点:标准难确定,代表性不足。
内审干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
五、为什么两者都重要?
审计人员关注的对象永远是:关键风险!
在风险评估时,没有量化分析,就成了一堆无效“标语”,只有量化分析的话,各种定量标准并非总是适用的,比如:领导偏好,董事会关注点等。
充分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所产生的软性和硬性指标,能让我们综合、全面地理解和认识组织风险。
而全面而正确地理解,有助于我们得出更合理的审计判断和审计结论。
您说呢?
请多多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