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整整三十年,我的思念如流水经年不息,母亲的音容笑貌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任岁月的泥沙如何荡涤也永不磨灭……
母亲的名字很美也很好听。可左邻右舍没有人知道母亲的名字,村里人只叫她俊鳌嫂,俊鳌是我父亲的名字。只有到了生产队劳动挣工分的时候,才有人把母亲的大名陈玉莲记在工分本上。
母亲一辈子很劳碌,很辛苦。未出嫁时她放牛犁地耕田,是干农活的铁娘子,十九岁嫁给父亲,成了秦家的顶梁柱。当年我的爷爷奶奶早早去世,家里所有的成年男人,父亲的几个叔伯父,还有我父亲和他的堂兄弟们都一起到泰国谋生去了,留守在家里的都是妇女儿童。所以家庭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母亲的肩膀上。春耕夏锄,秋收冬种,一年四季沒有一日清闲。
母亲在外面干着男人干的粗活重活,回到家里还需要洗衣做饭,缝缝补补。直到母亲26岁父亲才回到她的身边,可父亲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性格,让母亲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母亲一共生了六个小孩,有个小哥哥因病得不到医治夭折了。事实上,我们兄妹5人全靠母亲拉扯长大的,沒有母亲,我们熬不过那段艰苦的日子。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眉头常常紧锁着,很少露出开心的笑容。只记得有一次母亲赶墟回来,从衣袋里掏出七十多块钱,笑着对我说:“今天咱家的猪仔卖出好价钱,我要扯点花布为你姐妹俩各做一件新衣服。”当时我也非常开心,之所以开心,不只是听见有新衣服穿,而是看见母亲那难得一见的欢颜。
母亲省吃俭用,一分钱当成两分用。为一家大小能吃上饭,穿上衣服操碎了心。当年孩子小拖累多,工分挣不够,口粮常常被克扣,一年大概有四个月要断炊。母亲想方设法让我们吃上饭,尽管半饥半饿。她养猪养鸡养狗,还在自留地,房前屋后种上可以卖钱的经济作物。她忍受白眼看着人家的脸色向经济较宽裕的族亲或邻里求借。
泰国的叔公每月寄来侨批一百块港币经常被父亲截取先享受,母亲顾不上颜面要与父亲吵架理论,为的是能从父亲手中夺回几个钱来养家。父亲恼羞成怒有时还打骂母亲,可他凶神恶杀的样子并没有吓退母亲。为保护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她说:“我跟你父吵架时,你们千万别出声,更不要帮我说话,不然你父会连你们都会打的,我这条老命不要也罢了。”在我的眼中,那时候的母亲是多么勇敢,多么无所畏惧!
母亲虽然没有念过书、上过学,可她知书达理。她很聪明,通过听歌册,学唱歌册认识了很多字。歌册是潮汕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文学的一种,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的传说。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出口成章,比如用‘’秦琼倒铜旗‘’形容干活有力气,形容多管闲事的人就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还讲过很多忠孝的历史故事来教育我们兄弟姐妹。
那时候,我最喜欢帮母亲干家务活,因为母亲会边干活边给我讲很多历史故事。比如《孟丽君》《严兰贞打破玉花瓶》《狸猫换太子》《陈三五娘》《梁山伯与祝英台》《狄青平西辽》……
母亲在煤油灯下边编织毛衣边给我讲这些历史故事的情境恍惚如昨,这是我青少年时期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最早的精神艺术熏陶和文化教育启蒙,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在我的眼中,那时候的母亲,是一个有故事,满肚子都是墨水的人。
母亲重视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虽然处于缺衣少食的年代。可我们兄弟姐妹在母亲的教育下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大家很团结,从不吵架、打架,感情非常好。
母亲要求我们认真读书,她说,‘’我们农村人沒有其他门路,不读书就没有出路,不读书就不会有出息"。可家里缺劳动力,两个哥哥心疼母亲孤身劳作,初中还未毕业就辍学出来打工来减轻母亲身上的重担。当妹妹也不想读书的时候,母亲很生气,她对我们几兄妹说,‘’穷困是暂时的,你们长大了日子就好过。只要成绩好愿意读,我借钱也要供你们读书"。
在母亲的鞭策下,我和弟弟念了大学,成为人民教师,大哥也自学成才当上了建筑工程师。妹妹和三哥也走上正道,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
天大地大不如母亲的恩情大,母亲养育之恩我们没齿不忘。母亲的优秀品质我要秉承发扬光大,母亲永远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