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的名字是对于娟短暂一生的总结,也是那些爱于娟的人以她的名义延续未竟心愿。
于娟,博士学位、天之骄子、事业有成,然而,所有的快乐、美满、平静,所有读书、留学、科研这一路辛苦艰辛后的甜蜜收获,都在2009年10月之后,被乳腺癌晚期命运残忍地打破了。
患病之前的于娟,博士学业已完成,事业正飞速起步,家庭圆满幸福,是多少人艳羡的对象,但是,恰在羽翼始丰、振翅待飞的时刻,她却遭到癌症的迎头一击,折断了双翅。
在几经生死拉锯、尝遍人间极致苦痛后,她写下了此书,书里不可避免的写到了患病之后的沉重经历,包括曲折的就医经过、残酷的病痛折磨,但是,字里行间却不全是沉重,更多的是幽默诙谐、是坚毅勇敢、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友情的点点滴滴,是对于生存意义的哲思,是作为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病患的责任与担当。即使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也没能阻挡她自然散发的生命的耀眼光辉;即使身处炼狱,她也不忘向人间播撒爱、欢笑与温暖。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于病后所思所著,于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调诉说着这世间非人的伤痛,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潸然泪下,既怜于她的经历,又心疼她的勇敢与乐观,她短暂而又璀璨的一生足足印证了印证了这句“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然而,书并未到此结束,正如封面的那个逗号,翻开下一部分,你可以随着她的文字回顾她这一生,从小到大的足迹。
书的后半部分为于老师年少求学时的所见所感,内容或许不太吸引人,个别观点也与大众不符,却是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高学历高文化学者特立独行的思想感悟。
多希望现实也是如此,让于娟在病痛之后又拥有了璀璨的人生。可惜!现实总是无情百倍,让这样一个阳光善良才情兼备的女子,在最好的年纪,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在痛苦与遗憾中离开了这个复杂的人间世。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得知生病后发生的一些事的记叙;第二部分是病中记;第三部分是专门写给她的儿子土豆的;第四部分忆故乡;第五部分在挪威;第六部分记录的是从前的一些生活。
阳光洒脱,热爱生活,乐观坚强的高知女性生命本该灿如夏花,却天公不作美,殁如冬雪。曾憧憬在大千世界奋力逐梦,拥抱无限可能,却在人生深处兀自遭遇重病,踉跄独行,承常人难受之苦,受世人不堪之痛。在生命弥留之际,猛然顿悟:我们一路前进,奋力争夺世间万物,不曾停留,思考人生之意,好不容易幡然醒悟,只能在死亡凝视下,苍白无力地心爱着曾忽略的弥足珍贵。
原来,当活着本就是一种轻奢,一切如水中花镜中月。
原来,活着真好!
原来,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能坚强的活着。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因为经历,所以懂得!
三十岁生日,于娟写道“上次写自己的生日感言是二十岁,刹那芳华。”对于三十岁,于娟说“三十岁或许是女人最好的时光,尚有青春芳华,初识世间人性,生命犹如郁金香,丰盈且饱满。作为成人,经历了生与死、荣与辱、成功与失败、离别与重逢;作为女人,经历了爱情、婚姻、生育、璞玉初琢。”想想四十岁,于娟写到“不知十年后,我是否仍然会在这样静思的夜里为自己写生日感言。回头今天,会不会莞尔这字里行间的稚气未脱。人生浩渺,我等待我的那份精彩”。
一朵女人花就这么夭折了,在她最美的年华。人世无常,苍天无眼,去的人永远地去了,惟愿活着的人能珍惜生命,能活到风烛残年,看儿孙满堂。这是最简单、最朴素的心愿。
海德格尔说,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虽然于娟遭受了那么大的痛苦,但从她面对痛苦,面对死亡的态度来说,我觉得她依然是幸福的,她明白了生的意义,那是很多人活完一辈子都没有明白的事情,虽然是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提醒我们。
我们在途中,正体验着一生的四季交换,这好似烟火,不要放纵,因为以后不可得;不要奢求,因为足够璀璨。就这般,慢慢,珍惜中完成。
人生很短,请自律尊重生命,才能使我们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有尊严快乐的享受这一场世间的旅行。请路过的看到的一定要好好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延长自己的生命,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人能活到银发苍苍,回头想想点滴一生,其实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人生不易,生命不长,所有生命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一样,珍惜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生命旅程,好好感受脚下大地的的稳重,沿路风光用心观赏,细细品味,真的没必要匆匆赶路,临到终点才来懊悔错过,生命是一趟单程旅途,错过就是错过。
生命只有一次。永无重头再来的机会。好好珍惜每一天醒来的清晨阳光,珍惜父母在身边的每一天,珍惜在家里吃的每一顿饭,珍惜健康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
人生在世,一切名利钱权皆是过眼烟云,多陪伴家人,多给自己放空的时间,多爱惜自己的身体,多珍惜这真实美好强有力的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