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关于青春
本故事纯属虚构
青春是一首诗,不管他是激情的还是平淡的;青春是一杯咖啡,不管他是甜蜜的还是苦涩的;青春是一首歌,不管他是欢快的还是低沉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首自己的诗,都会品一杯自己的咖啡,唱一首自己的歌。
小A的青春是五味杂陈的,平淡中透着惊喜,苦涩中含着甜蜜,低沉中夹着欢快,值得一生去慢慢品味。
小A,一枚妥妥的80后狮子座女生,出生在滨海的小县城Q,小A的青春,始于上个世纪,“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无数次的出现在了小A的作文里,想来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跨世纪。
小A的出生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也遭遇了爷爷奶奶那代人重男轻女的对待,幸运的是小A有一个跟屁虫式的弟弟小胖和疼爱自己的父母,所以重男轻女什么的带来的伤害,对小A来讲,都是浮云。
故事我们就从小A的初中开始聊吧。初中时的小A,是放在人群堆里不会被发现的那种,矮矮瘦瘦的体型,齐耳朵短发是他的标配发型,但头发却是乌黑发亮的,在那个染发还没有特别流行的年代,乌黑的头发也成为了小A引以为傲的优点,感叹自己的父母遗传基因真好。
小A的初中经历了那个年代的合校事件,合校在每名80后的记忆力应该是有印象的,就是将几所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集中化教学,但那个时候的小县城Q,班车可没有如现在这般普遍。小A的初一是每天早晨6点就要出发,骑着一个需要用脚尖才能蹬的大金鹿牌自行车,和自己的小伙伴摸黑前往离家十几里远的学校上学。
小A初一时最害怕的是冬天,天亮的晚黑的早,早晨和晚上都要迎着月亮到校和回家。那个年代没有羊绒衫,没有轻薄型的羽绒服,只能靠妈妈做的大棉裤、棉手套和买的并不是特别保暖的面包服(其实就是后来的羽绒服)保暖,浑身穿的犹如一个熊,每天都需要很费力的用脚尖蹬着大金鹿牌自行车去上学。学校是原来的部队大院改建的,只有初一共四个班,整个级部的同学也都是熟悉的,中午也并没有食堂,需要自己从家里带饭到学校热,小A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每天的饭就是一个大馒头。想来确实艰苦,这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的,但那时的小A也并未抱怨父母为什么没有准备美食,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很辛苦,她要学习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做一个好孩子,不给父母增加负担,好让他们安心的工作。
写到这我想起曾经在育儿书里看到的一段话“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这比说教前辈百倍的管用。现代的职业女性,往往困惑于工作繁忙和家庭平衡之间无法取舍。但是,我们对工作的这份热情、积极性和 一丝不苟的精神,其实在潜移默化当中也影响了自己的孩子,耳濡目染。俗话说的好:“吃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曾经的每一份苦,都是为我们集聚了成长的力量。
那时的没有微信、QQ,手机也不普遍,早晨跑步,放学聊天,聊聊老师,聊聊同学,甚至会聊下懵懂的谁喜欢谁,非常的简单清纯,娱乐非常单一,脑子里的爱恨情仇以及对与错的认知也很简单。
还记得,当时班里两名男生因为琐事发生了一些小矛盾,结果男生B邀请高年级的同学在放学的路上把男生C给拦住打了,因为这件事情,整个初一级部的同学都非常气愤,一起指责男生B,理由就是我们内部的事情要自己解决,不能把高年级的同学牵扯进来。直到现在男生B也不被小A的初中同学们所喜欢。
这是多么简单的同学情和相处之道啊,细想下来,这不就是职场中的团队精神吗?内部矛盾需要内部解决,一旦不小心引入了其他团队的人,打破了这个平衡,就会遭到团队内其他人员的唾弃和不理解。哈哈,原来我们从小的时候就懂得团队。
初一时,小A班里最漂亮的一名女生冉阳,因为父母工作调动的关系,转学到了另一座城市,走的时候和小A互送的礼物是卡片,还有一封被叠成心形状的信。哈哈,是不是现在的小朋友会觉得特别老土呢?那个年代,没有QQ没有微信,女生走的时候小A哭的稀里哗啦,很舍不得自己的好朋友,却也傻的不曾留下对方的新家庭住址。但是有缘千里来相会,高中的时候,小A和冉阳再次相聚,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转眼冬去春来,小A马上要升初二了,校园里到处在流传着合校的各种版本。其实小A是很期待合校的,传言中的新学校离小A家更近,结果也如小A期待的那般。
小A是那个年代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又聪明,唯一的是不太用功。那时的英语课是从初一开始学习而且全靠死记硬背,没有外教,没有从小开始接触。英语课上,小A凭借自己的小聪明也未能逃过英语老师的法眼,未能背过课文,被罚站一节课,而且下课的时候老师会提问当节课讲述的英语单词,若能完全记住则下节课无需再站,若稍有差池,下节课需要继续接受站军姿体罚。
小A果然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在下课的时候对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令老师和同学们佩服不已。下课铃声响起, 小A妥妥的坐下了,同学们一哄而上,你一言我一语,问她是如何做到的。可是坐下的瞬间,小A告诉大家他已经全部忘记了,教室里响起了爽朗的笑声。初中生,应该是最懂事最纯洁的年龄吧,最值得我们每个人怀念和回忆。
小A的数学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在一次考试更是成功的引起了数学老师的注意,因为其中有道题全班只有她自己做对了,而且是满分的数学成绩。从此,小A摇身一变成为数学老师眼中的红人。只不过后来才发现,小A做对的那道题其实是因为自己读错了题意,其实题目是出错了的。哈哈哈.....
小A是个妥妥的地理盲,导致初三的时候地理老师每天中午很认真负责的把她叫到办公室,面对着一张世界地图认真的讲解,最终地理老师无奈的问:数学这么好,说明你聪明,可是地理成绩为什么就上不去呢?答案或许只有小A心里最清楚了,数学全靠她的聪明,地理全靠她的偷懒,能好才怪呢。
初三在那个年代特别奇怪,老师们为了自己的私利,是特别希望学生们上职业高中的,很多既不上职业又不考普高的同学,是可以回家,直到初三毕业直接来领个毕业证就可以了,意味着你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
小A初三遇到的班主任是个直脑子,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学生,本来是英语系毕业,被硬生生的安排成了历史老师。当然,他最楞的地方要体现在初三即将毕业时,按照要求,需要叫再加里不来上课的学生回校领毕业证这件事说起。本来就是差生,已经在家呆了大半年,选择不上职高和普高,回到学校也是走形式拿毕业证的,结果因为一堂历史课,这位同学未认真听讲,这个直肠子的历史老师硬生生的罚站该为同学,被这位同学一气之下跑到教育局告他体罚学生。当天下午教育局的车到学校的时候,我们就真心感叹这个老师真是脑子不拐弯。
最终的处理结果这位老师还算幸运,留校察看,不再担任班主任。现在想来,这位老师应该是属于认真负责的老师了,本意是好的,可惜少了灵活,自己的好意被曲解还让自己吃了亏,这件事情应该是让他记忆深刻的罢!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他以后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和理念。是否会对刚步入社会的他造成打击呢?
初三的夏天是格外炎热的,或许因为天气,亦或因为浮躁,寥寥的十几人坐在教室里,准备着中考,为自己理想的高中奋斗。小A的初三和自己的舅舅家的表哥分在了一个班级,她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自习课正上的美,舅舅来叫表哥回家,原因是姥爷去世了。这件事情犹如五雷轰顶,小A跑到洗手间哭了好久好久。
印象中的姥爷是个子不高的老头,不爱说话,但是为人和善,对待子女以及孙子辈更是喜欢的很。
小A在初一的时候住校期间,住的就是姥爷家,每天早晨姥爷会给小A做她最喜欢吃的鸡蛋羹,鸡蛋羹里会稍微加点辣椒,直到现在小A都会觉得这是他吃过最好的鸡蛋羹了。
所有的事情你以为他会永远在那里等,但是一转头,一切都已是过眼云烟,只能在照片里寻找到过往的记忆。
未完待续,70and80后的你们,是否有同感呢?你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