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中管理职从大的职位级别上分,一般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高层管理。
而中层管理无疑是比较辛苦的。
他是整个团队的大管家,团队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他去关注,去负责。
初期他需要根据项目目标去进行整体的管理规划。
比如人员上的规划,谁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比如工作的分解,以及分解的工作什么样的角色来担当。
比如整个时间进度上的规划。
比如怎么保证质量的规划。
比如成本与收入平衡的规划。
比如跟客户,跟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沟通规划。
比如采购规划。
等等。
在中期需要他去推进整个团队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比如要对内部的人员,进度状况,质量状况进行把握。
如果发现问题苗头,需要及时采取一些扼杀在摇篮里的措施。
比如要跟客户去回报,去沟通交流,商量,甚至需要跟客户周旋。
比如要去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等等。
在后期,需要他做各种总结。
比如推进整理回顾及教训,整理项目资产。
比如对成员进行评价考核。
比如要向公司上司做最后的总结报告。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他必须有面面俱到的管理能力,必须是一个极其认真而又能承受较大压力的人,才能有始有终的完成工作。
中层管理的人通常有一些误区。
1, 有些中层管理者还没有从基层管理者的习惯中走出来,事必躬亲。
基层管理者通常要身先士卒,每件工作都打头兵,为后来下属的工作的正常前进铺平道路。
但是中层管理者不一样,他管的人更多了。
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身先士卒,甚至没有精力去照顾到每个人。
他需要的是下属中有人去冲锋,去分担管理。
如果事必躬亲,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个是管理者自己会精力不够用,做了很多不是自己的工作,让自己本该注意的各项管理工作反而没做好。
这样给整个项目带来的损失比管理者分担工作带来的效果要大的多。
第二是管理者经常帮忙甚至代工,会使员工的成长受阻。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员工不冲锋几次,很难获得快速的成长。
2,不懂得授权,使整体管理混乱。
一个人管的人多了必然精力不足。
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人最多直接管理7个人。
这个数字基本是极限了。
管理更多的人就要分组,设小组长,给他们分人,给他们任务和权力。
你管几个组长,组长管理各自的组员。
你通过管理几个组长,就实现了对全员的管理。
3,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团队氛围变坏。
管理者不能像一般员工一样,要努力维护公司的利益,要保护团队良好的氛围。
一旦好的氛围被破坏,就会出现员工工作不积极,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或者质量低劣,完不成任务等情况。
而氛围被破坏后再想变好,就很困难了。
4,做老好人,以和为贵,助长了不好的风气。
有些管理者怕得罪人,讲究以和为贵,在有人的言行不符合团队的要求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进行教育或者其他措施,致使导致事态朝坏的方向发展。
要想摆脱以上这些误区,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层管理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学习有些管理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
管理学发展了好多年,有很多成型的理论。
西方的管理学,更是有一些实用的各个场景下的工具。
学习这些,能让你心里有数,能让你不再拿着火药过火葬场。
2,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获得能力和水平的唯一路径。
只要在工作中刻意练习,时间长了管理能力必然提高。
3,多做记录,多做复盘。
有了记录才能评价,才能更好的复盘反省,才能获得更快的提高。
复盘是最有针对性的,最能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
有了以上的对中层管理者的认识和误区的分析,再根据建议进行行动,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层管理者,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