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致歉:
《【简书人物列传之一】蒋坤元列传(01)》中,我说蒋坤元先生住在常熟的渭塘,其实我弄错了。我刚刚看到蒋坤元先生一本大作《相城来相爱吧》。
蒋坤元说:
相城区成立于2001年,而我的正翔创办于2002年9月。所以,可以这么说,我的工厂与相城区同生同长。而我的正翔能够不断壮大也得益于相城区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我要歌唱相城,我要歌唱我的故乡。
蒋坤元先生还有一本书:《我的渭塘》。
从这,你肯定可以看到,蒋坤元的事业所在地与家乡是苏州相城区。而常熟,则在相城区北边。再次致歉。真不好意思,就在我家门口,还弄错了。请文友们别笑我路痴呵!
所以,我说,蒋坤元,虽然离我无限接近,然而,我仍然觉得非常遥远。
好了,不多说了,今天,发布《【简书人物列传之一】蒋坤元列传(02)》。
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与研究,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
蒋坤元,除了是一个让人感受到温暖的人,他应该还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内涵。你如果仔细思考,你就会发现,他——
二、蒋坤元,改写六零后精神的脸谱与血脉的族谱
还是从稻香老农说起吧!
我一直在琢磨,一向眼高过顶的三哥,怎么会反反复复唠唠叨叨地一再跟我说起蒋坤元。这都不是三哥的风格了。我们的三哥,我是知道的,他甚至对当代文坛上的一些名家大腕都没有放在眼里,经常在我面前讲谁写的东西不行,谁名不副实,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云云。我还一再说,你啊,要懂得文学,要明白文学生态,要懂得一些规范。
可是,三哥直言,脱离了现实基础的文学,都不能说是好的文学作品,没有基于现实的情怀,没有对现实生活、尘世生活的关照,都不能算是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品。然后,他对我说,你看,蒋老师的作品,充满了形而下的精神,充满了红尘的人间烟火味儿,这才是值得把玩的文学。
我承认,我们的三哥,突然之间就突然触碰到了文学最为本质的内涵与内核。
而蒋坤元的文学创作让三哥折服,这充分说明,蒋坤元先生的文品是自成高格的。
蒋坤元涉及的文学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歌,除了戏剧,四大文学体裁他有其三,而且,每一样体裁,蒋坤元先生都可以称得上是行家里手,眼光独到,技法娴熟,
仅从蒋坤元现在在简书的写作,我们也能发现,他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言更加娴熟、干净、洗练,技术也更臻老辣、稳健、不徐不疾。至于立意,带着温和、温暖,于平常之中,挟带着厚重与善良,如兄长、如父辈。
一个大企业家,能有这样的文学成就,是足可以自豪的。
如果换一种表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在企业家里,蒋坤元是唯一的作家;在文学圈里,蒋坤元是出色的企业家。
打通了企业与文学的通道的,至少在我,只看见了蒋坤元一人。
而其他企业家,我看到更多的,只是附庸风雅。
而著作等身的蒋坤元,以摞得非常厚重的作品,证明了自己的文化存在。
我们再来看一看最近蒋坤元发文的时间吧!
我的书[51] 我的第17本书《在稻田里唱情歌》
2019.04.16 02:56 字数 548 阅读 94评论 14喜欢 33赞赏 3
特别推荐27丨唐金秀,联芳竞秀巧盈盈
2019.04.16 02:58* 字数 916 阅读 587评论 57喜欢 62赞赏 6
[长篇]白米妹妹和黑豆哥哥(104)
2019.04.16 02:45 字数 1057 阅读 101评论 6喜欢 11赞赏 2
四十才是青春(106)
2019.04.16 02:42 字数 855 阅读 99评论 9喜欢 14赞赏 3
如果往前翻,你会看到,蒋坤元写作发稿,大多是在深夜或凌晨。
一个已经五十多岁的人,这样熬夜、打拼,我只有肃然起敬的份儿。
不妨,我们再看一幅截图:
我震惊了。
坦率说,素来以精力旺盛著称的我,也无法抵达蒋坤元的高度。
我于是像在思考我们的三哥稻香老农一样,在思考蒋坤元何以这样写作,他为何如此勤奋?
白天,他要做厂里的事,白天他是企业家的角色。
这样的身份,这样的角色,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定是忙得不可开交。
那么,我就有理由推断,他会将很多事压到晚上与深夜。然而,这晚上,是他难得的休息时间。我看到的,是很多企业家在应酬,在打交道。而这时的蒋坤元,却在与文字、与文学打交道。
我从我的工作来印证这一点。我在白天,要忙教育培训学校的工作,只有晚上才有一点时间属于自己。而阅读、写作,一样都不能少的情况下,只能向深夜延伸,向深夜要时间。
白天,我会半躺在办公室的靠背椅上或沙发上小憩一会儿,以“秒睡”的方式进入一次休息状态。十分钟后,立即满血复活般地再度雄起。
我可以推想的是,蒋坤元也一定是这样。毕竟,人不是钢铸铜浇的,也不是铁打的。人需要充分休息。
于是又想到三哥。三哥的业余时间全都给了写作。我常常会在子夜时分打过电话去,他果然还在写作。
而蒋坤元、三哥、我,都是六零后生人。
我突然就想明白了,在蒋坤元身上,凝聚着六零后人的精气神。
蒋坤元高中毕业于1980年。我与蒋坤元可谓同龄人。但是,你只要掐掐指头,就能知道,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外语就先天不足。高中年代,也只能勉强学到全科。然而,仍然有一两门学科,纵使有执教的教师,其实比起没有来并没有好到哪里。
我算幸运的,但饶是如此,当同龄人苏童在北京师大读到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时,我们连听说都没有听说。我听人说起过苏童,他能将福克纳的作品、卡彭铁尔的作品背出来。可是,我们当时,仍然读着的是现实主义文学,教材上,仍然是鲁郭茅巴老曹的天下。我们的视野、我们的格局,也就因此而被决定。
这样想来,你一定听明白了,蒋坤元先生现在的状态,是他在挣扎、挣脱、逸出,他以这样的姿态,挣脱出当年所受教育的局限,他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绝地崛起。
而这样的挣脱与崛起,恰恰形成了我们六零后人的精神丰碑。
更何况,蒋坤元的正翔事业,以上亿的数据,改写了六零后人的脸谱与族谱。
蒋坤元更以勤奋的写作、著作等身的强大,改写了六零后的精神与血脉。
所以,我觉得,看蒋坤元,是要看到他身上的六零后的精神风貌。而正是这一点,蒋坤元代表了六零后的一代人,向世界、向人们,证明了这一代人的永恒的价值与高贵的意义。
【注】蒋坤元列传(03)不日推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