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小时候,老家还有稻田,收割水稻全靠人力。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和略去晚上看护的麻烦,每家的水稻在一天之内收割完毕成为最佳选择。
然而,很多家庭受劳力所限无法做到这一点,于是村民自发组织了互助小组,通常由关系较近或责任田较近的几户人家组成。互助小组一天集中收割一户的水稻,直至团队内每一家的水稻都入库后解散。
有一年,我家早早就收割了水稻并入了库。父亲和母亲商量,大意是:准备给几户关系不错的乡党帮忙收割水稻。由于已经不存在劳动力交换,这种帮忙纯粹就是付出。
正在说话间,一个平时关系还不错的乡党来串门。于是,父亲就问了:“你家的稻子割完了没有?”。结果,那个人很紧张,说是他家参加的互助小组劳力不够,稻子才收割了一半,每天累得半死,腾不出一点时间来。
他显然误会了父亲的意思,以为父亲要请他帮忙。父亲耐心地听完他讲了一大堆托辞,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家的稻子昨天都入库了。我是问你要不要帮忙?”。
气氛顿时变得尴尬起来,那个人很不好意思地给父亲递烟,红着脸说了一堆语无伦次的话。
这个场景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现在还记得我那时候的想法就是:和别人在一起说话,一定要听别人把话说完。
与人交流时,我们往往缺乏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更是如此。大多数人过于自我、过于浮躁,交谈时,一心只想着把自己的想法发射出去,鲜有人乐意当一个安静的听众。
很多人在别人说话时压根就没有用心倾听,往往对方正在兴致勃勃地说一件事情时,他不断地插话,致使谈话内容七零八落或者偏离了对方原来想要表达的主题,导致对方欲说还休、心里不爽。
还有更甚者,不管在哪个场合,他绝对都要争夺“主角”这一角色,任何话题他都能发表高见,而不在乎现场有专业人士在。与这样的人交流,其实你只需要带上耳朵即可,因为你就没有发言的机会,有时你一句话还没说完,他就会接过话茬五马长枪地扩展开来。
面对面如此,电话沟通亦如此。经常会出现两个人抢着说话,谁也说不下去的情况,于是只能相互尴尬地礼让一下:“你先说。”
微子发现饭桌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聚餐的人当中有一个领导(或权威人士),一个具体话题集中谈论的时间相对较长,反之则不然。
有领导在,所有的话题会围绕领导的兴趣展开。此时,一桌子都是合格的听众,大家的情商都很高,鲜有“不懂事”的二楞子会主动转移领导正在谈论的话题。领导谈工作,大家表决心;领导讲段子,大家说笑话。现场气氛有张有弛、收放自如,如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恰流水之似无形却有形。所以,从饭桌上话题收放态势,能够很好地判断一个领导的权威性,即使你是第一次进入这个圈子。
另一种情况,如果一个饭桌上缺少权威,话题相对要凌乱得多。有时一个人正在谈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因为说错了一句话,或者别人打了个喷嚏,话题就可能变成了调侃。
为什么会再出现这种现象?其实,就两个字在起着主要作用:尊重。
因为尊重领导(即便是慑于威权违心的“尊重”),领导讲话时你不敢插嘴,因为你知道插话是对领导的冒犯,日后很可能得到一双量身定制的小鞋。你深知这一点,同桌的人也不傻,于是领导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整个饭桌的话题,话题会变得很集中。
同理,当一帮地位相当或非常熟悉的人在一起,你脑海里少了“尊重”这根弦,你只想当主角,不想当配角,你只想倾诉,不想倾听。你有支配的欲望和潜意识,你只想高谈阔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对别人的感受“不屑一顾”。
举个栗子,几个女人在一起谈起自己的孩子,往往会形成“掐架”的局面,大家争先恐后地谈着自己孩子的林林总总。实不知,你对别人谈论自己孩子的事不感兴趣,打断了别人的讲话,等于剥夺了对方展示母爱的机会。当你充满母爱地炫耀儿子的聪明时,别人心里想的却是她女儿的乖巧。因为,你缺少“尊重”,不能等别人把话说完。
有一个性格孤傲的朋友,周围鲜有他能瞧得上的人,但是他在多种场合说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有一种无功受禄的感觉。其实,我所做的只是在他说话时保持沉默,只有当他问我时,我才会有所回应。他显然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
尊重别人,其实并不难!有一种尊重,叫做听人把话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