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作者:钱钟书
【一】
在我的印象里,钱钟书先生和鲁迅先生一样有名,此次能拜读到《围城》这本书我深感荣幸。
在这本书中我感觉收获最大的就是那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这句话不仅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也是很多人一生很多时候的真实写照。
一方面我很认同这句话,一方面又对这句话感到有点不舒服,有种深埋内心的“丑”被无情的揭示在众人眼前的感觉。
虽然,在看这本书前并没觉察这种“丑”,但是,不代表内心深处就没有这种些微的隐性种子。
不察觉还则罢了,既然发现,就要能突破就突破,不能突破就刻意避免,不能避免就尽量引导至积极正面的方向。
【二】
为什么说此次能拜读《围城》让我深感荣幸呢?
因为,虽然书中内容都是虚构的,还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著作,故事情节在现今这个时代看来已经算是“老古董”了!
但是情景却让人感到很真实,如果我们运用想象力把故事内容,改头换面穿插到我们的社会阅历所见所闻之中,大家就不难发觉,现代类似方鸿渐或书中其他人物这样的人也都不在少数。
从此一点,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名著之所以会成为名著,那就是突破了时间上的纬度,不管时隔多长时间在人读后,都会感到有所领悟。
【三】
我相信和我一样读过这本书的朋友都会收获很大。
或许我们不是作者刻画的书中人物这类人,或许我们身边也没有这类的亲人朋友,但不代表我们在漫漫人生中,不会因为某一挫折可能渐变成这类人,不会遇到这类人,不会和这类人有所交际。
阅读过《围城》后,我们也算是对此类人有了浅薄的了解,积累了些粗浅的知识。
记得一次我对一个朋友的文章做点评,在结束聊天时,他最后引用了一句俗语让我很是佩服,他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意思是:对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缺点,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这句话用在这里同样适用。
【四】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方鸿渐,作者在写作上很多时候都是站在方鸿渐的思维角度来联想创作的。
说句实在话,我并不喜欢方鸿渐这个人物,在方鸿渐和孙柔嘉定婚后直至结尾更讨厌了。
我想到了一段经典名言来形容,“世界上有上、中、下、末四等人,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没脾气;末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而方鸿渐我感觉就是末等人,当然他也有好的幽默的时候。
相反,虽然婚后孙柔嘉也经常吵,但是我感觉愈发有点喜欢她了,应该有点理解她什么都没有要求,就和方鸿渐结婚了有些感到孤单,身为一个女人的立场。
在她和方鸿渐吵嘴时,我都会想一个问题,若我是方鸿渐我该怎么回答或该有什么样的态度,会让她吵不起来能温馨或幽默收场。
我发现很多时候孙柔嘉的吵闹只是小女人的发牢骚罢了,只要方鸿渐换个态度或换个说话方式,这种互相伤害鸡毛蒜皮的怒火都燃不起来。
毕竟,身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很多时候要显得大度点,你跟一个女人乱计较个什么劲嘛。
【五】
因为,我正是不敢保证在今后的人生里不会渐变成末等人,所以,我倍感庆幸。
感到读完后收获很大,有了对方鸿渐故事的阅览,更清楚的认知到了,末等人对自己的伤害在家庭上和事业上的破坏力,会在今后的人生里对此加以警醒。
这就像在心中埋下了一个正面的心锚,帮助更好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避免陷入到末等人的无底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