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这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的开篇第一句,也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据说唐太宗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惜“一字千金”,更不择手段强取兰亭序,将之带到坟墓陪葬。
幸亏有各种版本的兰亭序临摹品仍旧流传在世,否则后人们将无法一睹这一神品的尊容。
世人只知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很少有人知道兰亭序背后的故事。
在王羲之组织会稽山聚会活动的三年前,发生了一件大事,少数民族氐族领袖符健统一了北方,登基称帝,定都长安,史称为前秦 。
前秦一建国第一件事就是和东晋断交。
这个时候东晋的皇帝是年幼的晋穆帝司马聃,才八岁。由于年龄太小,由太后掌政,司徒蔡谟和会稽王司马昱辅政。
前秦的建立,没有真正稳定北方局势,反而使局势更加混乱。因此东晋决定趁此机会收复中原和关中地区,统一全国。
当时东晋朝中掌权的是殷浩,而殷浩之所以能上位,其实是朝廷为了用他抗衡另一重臣桓温的。朝廷不想哪一家独大,希望的是这两人互为制约。
殷浩为了对抗“政敌”桓温,便极力拉拢名士。王羲之就是主要拉拢对象之一,在殷浩的一再请求下,王羲之才答应做了右军将军。这也是称王羲之被称为“王右军”的来历。
王羲之不愿意出来做官是有原因的,他和殷浩其实是老同学,两人都很有才华,又视为知己。但是,桓温呢跟王羲之的叔叔王导很要好,王羲之又敬重桓温。所以,夹在这两大权臣之间是不好受的。
于是王羲之就劝殷浩,希望他能与桓温团结和好,不要制造内部矛盾,但殷浩根本听不进去。
永和八年,殷浩上表要求北伐。朝廷批准了他的奏表,授他为中军将军,领兵北伐。
但殷浩到许昌时,正赶上谢安的哥哥谢尚打了败仗,大军只能暂且驻扎下来,等候机会再一举进攻。
谢尚打了败仗,他的政治对头们以为等来了机会,纷纷要求将谢尚治罪。
王家、谢家关系极好,在东晋朝廷中都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指的王羲之他们的“王家”,和谢安他们的“谢家”。谢尚在前线吃了败仗,往小了说,关系到谢尚的乌纱帽,甚至性命;往大了说,关系到北伐的胜负。
围绕着北伐时机是否成熟,东晋的高官们曾经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如今前线的先头部队打了败仗,这个话题自然而然又被提到明面上。一时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人心惶惶。
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右将军的王羲之站了出来,他准备召集高官们来一场聚会,一起放松一下,顺便加深一下感情。实际上,这都是幌子,搞聚会主要目的是讨论如何化解东晋面临的巨大危机。
永和九年的初春,王羲之约了东晋朝中高官,合计四十余人,一起到会稽山野炊。这里面排在首位的就是谢安。团建活动内容很丰富,又是游戏又是喝酒又是作诗,最后留下很多诗,更留下了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这次聚会后,谢尚仅仅是被降职,可以说只是象征性地处理了一下。
永和九年冬天,殷浩的北伐失败了。
桓温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上表列举殷浩的罪行。朝廷逼不得已,将殷浩废为平民,并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而桓温如愿以偿开始掌管东晋政权。
桓温成功邀请了谢安到朝中任职,这就是著名的“东山再起”。谢安协助他北伐,打了几场大胜仗,也收复了部分失地,沉重打击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
桓温死后,东晋江山全靠谢安一人苦苦支撑。谢安指挥了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淝水之战,打败了先秦,使东晋得以苟延残喘,继续存活了几十年。这一切,谁敢说不是那场高官聚会布下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