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长大的王爱宗,自幼便同绘画结下不解之缘。童年时代物资匮乏,买不到特别丰富的资料,他就成本地描摹“小人书”,被小伙伴公认是一把好手,对艺术的兴趣一路高扬。
从那时起,我也培养出对大画的驾驭能力,多大的尺寸一着眼就能把结构撑起来,从不抵触。”几年的临摹训练,让他的造型基础打得扎实,顺利考入专业院校深造。
大学毕业后,王爱宗进入出版社工作,机缘巧合下,他幸运地拜美术大师张仃为师。“当时张先生住在北京西山,怀里总揣着一个32开的黄宾虹画册,一有空闲他就拿出来琢磨,这个点怎么打、那条线怎么用,一开始就把我领进了黄宾虹的世界。”
跟随名家的脚步,进步总是来得特别快,老师的提点也常令人顿悟。“张仃先生也叮嘱我,如果学黄,也不要从黄入手,最好找到自己喜欢的古人临摹,还鼓励我出去写生。”曾经,先生将自己以前在燕郊环山写生的长卷拿给他看,怎样起手、经营、用笔,包括焦墨的写生技巧,一段一段讲解,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感动之余,王爱宗更加奋发图强,亦是受先生的点拨,他到北京进修一年,在浓厚的文化底蕴内浸淫;也才有了日后考入龙瑞中国画研究院首届高研班龙瑞先生工作室,对笔墨语言渐觉会心。
“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对王爱宗来说,功利机巧如同过眼云烟,外物再怎样变幻躁动,也无法左右他的选择,以踏实勤学的心态经年累月地观照自然和内心。“现在很多人学黄宾虹,都是太过想摘得枝头的果实,其实最好的办法就像龙瑞老师所说,要学他的艺术历程和他对艺术追求的方式。黄宾虹穷其一生对艺术都在探索,把中国传统文化吃透,便有年龄渐长后的‘随心所欲’。如果仅仅单独学黄,一定会掉入陷阱,因为任何事物推到极致后,肯定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只有深入源头的严格训练和个人的苦学研究,方可获得艺术上的点滴成果,终至黄老所求饱有张力的“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