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学。
从爸爸特地买的《蓝猫淘气三千问》系列图书,到妈妈每周固定去图书馆帮我借的马小跳系列书籍,再到小学毕业后被妈妈怂恿开始阅读的《飘》,我一直对文字、对书籍存在一种依恋和喜爱,犹如是自己的一位老朋友,不联系时会惦记,联系上了之后话匣子就关不上。
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可见文章:回忆我的读书经历|阅读是女人最优雅的老去方式),我想,读书之于我,不只是消磨时光这么个目的,到现在这么些年,已经成了丰富精神世界、扩充知识面、提高自我技能的重要工具了。
而在《深阅读》这本书里,作者斋藤孝给出了更多阅读的必要性。
人类的思想像流淌在地层深处的纯水,而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则是河流表层的浊水。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
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
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沉得住气、有准确的判断力,这些技能最快的获得方式就是读书。
当然,读书不止这些好处,在《深阅读》这本书里,斋藤孝还提供了5个习惯及增强读书力的技法,以帮助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更好地阅读。
斋藤孝,日本知名的教育学家,现为日本顶尖大学明治大学的文学部教授,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
在信息繁杂、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们的压力不断增大,应对的事情越来越多。在斋藤孝看来,能否妥善应对压力,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这里所说的“聪明”,当然不是指学习成绩好,而是指能够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简单来说,能够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判断,是聪明人的共同点。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和沮丧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由判断失误造成的。
种种的失误遍布我们的人生抉择中,小到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少说了一句话,或者是少做了一件事,结果就带来了无穷的麻烦,甚至严重的后果。“都怪我当时没有选择……”可能很多人会这么埋怨自己,因此,反过来看,只要判断力得到足够的锻炼,我们就能顺利地摆脱这些烦恼和压力。若将这一能力比作“刀”,则只需每天不断打磨,使之随时可用,而能够充当“磨刀石”的,便是读书。
除了以上,读书最直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让我们经历1000种人生。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人物传记或大家随记,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体会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时的选择。这些都能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让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广。
怎么开始正确的阅读?一是选好书,二是掌握对的方法。
作者斋藤孝认为,书分为“好书”和“坏书”,他个人一般向别人推荐的“好书”会有这么两个简单的评价标准:一是易读,二是有内涵。也就是说,一本书里发人深省的部分越多,这本书就越有价值。
照这个标准来看,有些被称为古典的书便不见得算得上是好书,尤其是很多书往往在遣词造句上令人费解难懂。
但斋藤孝也没有一棒子打死,他提出,想要阅读古典著作还需要两个窍门。一是暂且放下原书或译本,先从针对其价值或当代意义的解读书籍开始阅读,例如读《红楼梦》之前,我们可以先考虑阅读《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先从按的解读中对原著有个初步了解,提高阅读兴趣后再去阅读原书。第二个窍门则是干脆选择简明易读的白话翻译版本,找好翻译版本,也是能让人轻松接受的。
选好书后,读书也要讲究技巧。斋藤孝在《深阅读》里提供了不少方法。其中我印象最深的的、最有新知的是这么3点:
1、“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
作者认为,不只是读书,世界上的所有现象若用“y=f(x)”这一函数式来解读,都会很有趣。其中y是创意,x是素材,f是一个人思考的轴心。
这很值得我们思考。同样的信息,不同认知水平、见识范围和理解程度的人吸收到的深度是不一样的。看到的是他人之事,但如何让信息变成自己身内之事,就需要我们去转换视角,将自己融入其中,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与书中内容相结合,又或者是将存量信息和新知融合,甚至于假设自己就是主人公,去感受对方的立场和想法。
这是一种让知识、书本更好地应用在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办法,也是让知识能更好地深耕于头脑中的重要途径。
2、建议“自问自思”
我觉得这点是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样道理的,在阅读过程中带有问题、不断发问,才能让书本内容记得更牢,让自己的思考能力在过程中体现。
这其实很像职场里员工接收领导分配的任务一样,当接到任务时,聪明的员工第一反应不是开始动手做,而是提出问题:
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任务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
想达成目的可以怎么实现?
过程中需要跨部门沟通吗?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我能怎么提前避免问题发生?
……
有了问题,就要去寻找答案。读书的过程中便是要带着问题去寻找作者的观点,以此来消除自己的疑惑。
另一种对“自问自思”的理解,我认为是不能全盘吸收作者书中的观点,而是要提出疑问和反驳。要知道,作者的观点并非全都是对的,我们也要独立思考和作出判断。正如叔本华所说:“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融入我们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思维体系的一个鲜活部分,并与整体保持一种完整、坚实的联系。”
3、所谓“大人”
小时候以为长大了,过了18岁就是大人了,而到现在我才懂得,很多大人过得不如小孩,没有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没有孩子的纯真心灵,也没有孩子的包容和开放心。
很多大人包括我在内,不够成熟,变得懒惰,这种懒惰包括了行动上的以及精神上的:运动量变少了,宅家成为周末生活方式;刷着大量快消信息,看着热搜榜单的新闻就以为是全世界;时刻焦虑,但时间一久就变得麻木……
在《深阅读》这本书里,作者是这么描述“读书使人成长”这个主题的:
如此一本本地积累,终将在内心形成由其他人组成的郁郁葱葱的“森林”。这个世界对“大人”的定义标准,正是拥有这种心境的人。
表面上说的是读书能让人肚子里有墨水,头脑中有见识,但深层次来说,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当有的境界,无论是从见识,还是从心态、视野、心胸上来讲都是如此,都应心怀森林。
当我们练就成这种境界,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就不会太过局限,我们的人生格局会更大,而不会死盯着一个点让自己深陷其中,也能减少让自己在信息爆炸时代里迷失方向的可能性,就像同一颗种子,种到花盆里、大水缸里和没有限制的庭院里,长出来的高度能一样吗?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通过读书,来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多的精神养分,目的也就是为了让自己格局更大,境界更高,不再被平凡且繁琐的事情困扰。这么一看,我离所谓“大人”和内心形成“森林”的境界还有好长好长一段距离。
最后,胡适先生曾说:青年人读书,不必先谈方法,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读书无捷径,是没有什么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言的。
就让我们先跟随斋藤孝的《深阅读》,先读好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再慢慢学习其方法和技巧,让自己永远心怀贤者森林吧。
往期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