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锅的米饺,热腾腾的,虽然有点烫嘴,但入口时米饺皮非常柔软,和着馅非常好吃,此时想想只能吞口水。
米饺如其名,和我们常见的饺子很相似,但有两处不同:其一是米饺皮的原料是稻米,而饺子是麦子;其二是米饺相比饺子要大很多,一般超过10公分,所以包含的馅也更多,但皮也相对厚一些,出锅的时间也更长。米饺是我们都昌县的特产,在其他地方不多见,但在邻县彭泽也有。
米饺是家乡的特产,是多数人喜爱的美食,我也很喜欢,但味蕾最深刻的还是出锅时的米饺,时间稍长,饺皮就会变硬,馅也会凉,口味自然有所下降。记得小时候,米粉都需要临时将大米磨成粉,这是很麻烦的一道程序,后来都有现成的米粉可以买,就省事多了,所以弄起米饺也就简便很多。每逢重要节日和生日,一般都会做米饺。在印象里,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半)家里肯定是会做米饺的,因为米饺我们的美食,通过用米饺祭祀表达我们对逝者的追思和悼念;而在重要生日,特别是小孩子的三岁、十岁,老人做寿时,一般会做比较多的米饺供客人在上午吃一顿(当作早餐),而且还要作为回礼的一部分,这足以说明我们家乡人对米饺的喜爱了。
现在长大了,回家次数有限,一般回家奶奶总要问我要不要做米饺吃,我心里是很幸福的,但嘴上却很少直接做肯定的答复。但奶奶其实知道我的意思,一般都会在我回家前买好米粉;她也知道我的习性,吃不了太多,所以临时准备好菜馅也来得及。出锅后,在奶奶的教导下我已经养成了习惯——先夹五六个到碗里,拿双筷子,放在公公婆婆(曾祖父母)、爷爷的遗像前,请他们吃米饺,大概一两分钟后我就会端起碗开吃,满是幸福的味道。其实为了赶上吃早饭的时间,奶奶一般会起的很早,先要把菜馅炒熟,然后用水和粉搓揉成粉团团,这是一道很关键也很费时间的程序,粉团的韧性直接决定了饺皮的柔软程度,而粉团的搓揉到位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最后才是奶奶一个个地捏米饺皮,放菜馅进去,之后一拨拨地放在竹条制的粑甑上蒸。当蒸汽从锅盖周边腾起时,就意味着可以起锅了。这时候奶奶就会喊上一嗓子让我起床,有时候也会让我多睡一会,等最后一甑起锅时再叫我。洗漱之后,吃上过出锅的米饺真的是福气。
但我好像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奶奶做一次米饺其实是要费一番工夫的,但我也就是趁着刚出锅时吃几个,后面稍微凉了就不怎么吃了——觉得不够好吃。但客观讲后面热一热味道也是不错的,但我就是被惯坏了,在家里只吃最好的那一拨。
想想自己还是有福之人,奶奶虽已古稀之龄,但每次在我回家时总要弄米饺给我吃,这是家的味道,厚重而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