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听话,但是当父母试图用“爱”来达到这一目的时,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学校听话,让他们少操心,有时候甚至会采用恐吓与威胁的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
表面上,这种手段很奏效,但事实上,父母这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入侵儿童思想和情感的教养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它不仅会引起孩子情绪上的抑郁,还会让孩子产生攻击行为。
几乎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来自父母的控制,包括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
顾名思义,所谓“行为控制”是父母通过干预、控制等手段来限制孩子的行为;而“心理控制”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在儿童心理和情绪上强加控制。这是一种入侵式的管教行为,其具体表现方式大约可分为四种。
1.引发儿童的内疚感。
比如,孩子不肯听从父母的意见,父母就喋喋不休地强调自己的辛劳和付出,引发孩子的内疚,从而让孩子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
2.引起孩子的焦虑感。
这一手段的使用和引发儿童内疚感基本相同,通过恐吓与威胁引起孩子焦虑,让孩子乖乖听话。
3.爱的撤回。
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比如:考试成绩好就能获得奖励和笑;假如考试考砸了,就对孩子不理不睬,以此来胁迫孩子好好学习。
4.限制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不给孩子表达自己观点或想法的机会,不愿意听孩子争辩,自以为给了孩子最好的安排。
很显然,以上无论哪一种管教方式,都离不开“压制”和“强迫”二词,而在层层压力之下,孩子的社会心理功能就容易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
这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化问题,即孩子自我的压力表达方式,比如对社交产生退缩,情绪上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另一类是外化问题,比如冲动、违抗、出现攻击性行为等。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程度与孩子产生抑郁及攻击行为的关系密切,并且呈正比关系,即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孩子产生抑郁情绪和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模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适度的心理控制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情绪及行为的重要保障之一。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教养方式和积极的心理引导呢?
1.尊重和理解是基础。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以积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了解犯错的原因,再给孩子说明道理。坚决不能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指责。
2.要让孩子明白并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作为父母,应该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或她是否听话。不要用“爱的名义”来要挟和恐吓孩子,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说:“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压抑和忧伤,因为孩子表面上的顺从和乖巧,其实是以孩子压抑的情绪为代价的。
3.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即使孩子的想法与自己的相悖,也不要粗鲁野蛮地打断孩子。耐心倾听,并用赞许的态度鼓励他们多发表意见。
对于正确的意见,父母应给予表扬和肯定;即使孩子的见解错误或不成熟,也应该以开明的态度和孩子探讨与交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和压制。
4.要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不要将孩子视作自己的附属品,不要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总是试图掌控孩子的一切,而不肯听孩子的意见。
“一言堂”的家庭氛围总是令人压抑的,而宽容、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围才是孩子所渴望的。
要记住,无论哪一个年纪的孩子,都希望有自由选择的空间。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