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问题孩子,我们首先可能想到的就是这个孩子逃学上网,不好好学习。因为父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学习的问题,紧接着可能会想到的就是离家出走偷东西,因为父母会担忧自己失去孩子,担心孩子在社会上犯错。最后,才可能有父母想到孩子不起床,平时习惯不好,和父母顶撞甚至动手。不过,往往很多父母不到孩子离家出走,或者不上学了,向来是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问题的。
其实如果简单来定义什么是问题孩子的话,我认为问题孩子就是在家里或者学校表现都特别差,被家长或者老师是认为难以管教的哪类孩子。
这些问题孩子是如何炼成的呢?
第一,所有的孩子都想做好孩子,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以快乐原则为基础的,他们想做好,但是当他们做不好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特别简单的途径,哪怕这个途径可能会最终给他带来痛苦,可是本着快乐至上原则的孩子,他们看不到未来那么远,所有他们宁愿承受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最终带来的痛苦,也不愿放弃眼前一时的快乐。
就像每个孩子都知道我要好好学习,尤其上了初中和高中的,但是面对自己的学业,当他学不进去的时候,他马上就想到了太难了,我还是看会儿电视把,我还是打会儿游戏吧,我还是跟同学出去玩或者聊聊天吧。
他明知道他应该坐下好好学习,认真努力,可是眼前的快乐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就跑了。是他就贪玩不想做好吗?是他不明白道理吗?都不是,只是因为做好太难了,所有他选择了一条简单的让自己当下快乐的路。
第二,角色混乱,儿子成了爹。在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比父母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且拥有更多的权利。每当父母试图行使权威的时候呢,孩子就会采取极端行为,比如说离家出走或逃学、自杀等威胁,然后迫使那父母把权力归还给他们。
小明一个高一的学生,对学习不太感兴趣。整天窝在家里上网打游戏不去上学。每当他父母说要他去上学的时候,他就会采取哭闹不起床,直到父母妥协为止,这还不算窝在家里的太还要天天点餐,想吃什么你们必须满足我,你们不满足我,我就跟你们折腾,让你们上不好班。
在咨询的过程中的我要求父母不再放弃自己的权利,让父母承担起自己权威的角色给孩子规则,到起床的点起床,不起床就要惩罚,而且坚决的做到规则制定的条款。
自然,小明是不愿意失去自己的权力的,为了和父母对抗,他威胁父母说你们要是再让我上学,我就杀了你们,而且能跟父母动手。其实这个时候小明就是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他没有办法同时去放弃他自己想拥有的特权:我在家特别快乐的爱干嘛干嘛,又不用担心学业,父母还要事事按照我的意思来。可是一旦被父母控制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他就会失去这些特权了。至少去学校学习,肯定比每天随时想起床起床,想睡觉睡觉要苦的多。
这个时候,恰恰是父母需要执行自己权利角色,坚持自己的规则的时候,把孩子送回学校去,如果你不去,在家就不让你舒服。在这个时候,当他觉得家里还不如学校舒服的时候,他自然就回学校去了。
可是一旦当儿子不是儿子爹不是爹的时候,孩子就掌控了所有的权利,那个时候其实是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父母忘记了自己的权利角色,把权利给了一个少年,然后去怪少年滥用权力。
大部分行为问题孩子的家庭都存在权利置换的问题,儿子成了爹。
第三,父母常常会借助外在力量,比如说各种培训机构、医院,警察,咨询师来止孩子的问题行为,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呢,他们不经意地就破坏了自己的威信。而且往往这种父母是自己不肯成长的父母,他们跟孩子一样,都想找一个捷径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其实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家庭的问题,父母不成长,很难收获孩子的成长。
有个单身妈妈,她的孩子经常和他干架,这个孩子还经常威胁妈妈,每当孩子威胁妈妈的时候,那妈妈就会把舅舅叫过来对着孩子进行教育。每一次舅舅都会对孩子进行一番说教,然后这个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就不再威胁妈妈了。开始几次确实会起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舅舅的教育就不再那么有效了。往往到第二天这孩子又故态萌发,又开始威胁妈妈了。此外呢,舅舅也因为自己妹妹不断的求助,感到不耐烦,有些时候呢,也就不愿再上门劝解。当孩子发现外力并不能阻止他的行为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真的变得无能为力了。
一般当青少年问题行为一再持续而且不断加剧的时候,父母通常向家庭以外的求助,希望恢复自己的权位,并帮自己帮助孩子可是这样做呢,最大的一个威胁,就会消弱父母的权利,我们可能会看到一开始这些力量的介入可能会产生效果,但很快就会失效,一旦外力失效的时候,孩子就会把他父母看成是无能的。
面对问题孩子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求助,但是并不是找人说教和压制孩子就可以了。而是在保护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制定规则和计划,找回自己的权威,进而承担自己养育孩子的角色来改善孩子的行为。所有很多时候,我建议的是站在父母身后,帮助他们夺回权威,而不是冲到他们前面去的人。
另外一种情况,是很多家长会把那个孩子送到培训机构。比如说,有些家长就觉得我孩子厌学了或者网瘾了,我就直接给他送到那个戒网或者某培训学校,我大不了给他上一对一。在培训机构一般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是可能在那样的环境下得到缓解和消除的,但这是由于机构或者治疗师的缘故,父母在孩子这一变化中没有起任何作用,往往在最初的蜜月期之后也就孩子回家之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孩子真的是变好了,可是这之后呢,他的情况又重新出现了,那是因为青少年的依然想拥有权力,而且当父母把这些外在的机构看作阻止孩子唯一的选择的时候,这些孩子就陷入了不断进出这些机构的恶性循环之中。
其实父母选择培训机构,对青少年问题的界定基本上等于是从父母管教转移到了某些不该为青少年行为负责的人的身上或机构上。这时候父母回想,看吧,我负责任了,我努力了,我花钱了。另一方面真要是无效的话,父母会说这些机构无效,自己就会找到一些安慰。
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问题的错误界定。一个孩子脾气暴躁,因为跟父母吵架抬手打碎了玻璃,父母认为孩子有精神问题,直接给带到了精神医生那里,希望医生给开药控制情绪。确实有很多药物可以控制情绪,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只是行为问题,但是一旦错误的运用药物治疗,父母就会认为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我的孩子是身体出了问题。这个时候其实父母还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医生。
实际上呢,很多孩子的问题达不到去培训或者说院舍药物治疗的这种程度,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疾病,而是拥有行为问题。导致这种行为问题的更多的是在这个家庭里权力结构置换了,本应该是儿子的,变成了老子,他没有办法归位,没有办法做他自己本应该的角色。父母越是通过外力想要改变孩子,这个孩子反抗的就越强烈,只有当父母拿回自己权利的时候,儿子才能变成儿子,他才能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种情况是孩子的问题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他在有意无意的企图转移家里更严重的问题,比如说父母有婚姻冲突或者父母一方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等问题。如果当父母和其他家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问题上的时候,其他问题就不会被重视了,但是随着孩子问题的解决,其他问题马上就会冒出来。而孩子这种保护功能通过自己的问题来掩盖家庭的问题,依然会带来权力阶层的颠倒和权力转移。
第五种情况,孩子比父母更聪明,更懂得引导冲突。孩子们一般都拥有超前两步思考的能力。他们懂得控制争论的气氛和发展方向,他们对争论的问题本身不感兴趣,他们所感兴趣的是怎么决定气氛,他们知道怎样使父母失去情绪控制,因为一旦父母情绪失控,规则和奖惩办法都会失效,这就导致了青少年重新获取了他们的权利。
所以问题孩子会故意寻找冲突,并以此来发动对权威人士的挑战,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权利地位的控制,他们通常知道说什么可以让父母痛苦,失望,或者愤怒。比如会说:你并不爱我!我恨你!你从来不让我做任何事情等等。往往他们的这些句子就会刺伤或麻痹父母,从而迫使父母能做出他们期望的事情,父母越是试图对某一个特别的决定作出解释,他们也就越无力。
刚好这个时候青少年都不会愿意妥协,也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只会大声叫嚷着,要求给他们公平的对待和权利。这是很多父母制定了规则而不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因为当遇到不愿放弃却极有技巧的孩子的时候,父母往往会束手无策,然后情绪失控,无法坚持和执行所有的规则和奖惩办法,结果就导致了不对称沟通的恶性循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问题孩子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发现孩子存在行为问题的时候,首先改变的往往是父母,当父母成为父母的时候,孩子才能成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