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孔老夫子教其子伯鱼曰,不学诗,无以言。把诗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意思就是说不学诗你小子就别混了,更别说混出什么出息了。
所以说诗这玩意儿真是兹事体大,这老头只不过这么一说却影响了我中华国民数千年。
当然了,孔夫子喜诗是有原因的,但也绝非他老先生评诗经时说的什么诗三百一语以蔽之曰思无邪那么简单,其实也挺势利的。
据翻检史书可知,在周天子的朝堂上,各路诸侯和王公大臣们如果不懂诗那是不好意思开口发表政见的,人家论事都是假托以诗歌而咏之的,是为大雅。
各诸侯聚会又是歌而咏之一通,是为小雅。
所以孔夫子教子的用心就昭然若揭了,要进上流社会,第一步就得要学诗,学礼倒是后话。
诗在彼时地位尊崇,是庙堂文学官家文章,寻常百姓字都识不了几个,诗这种高贵玩意儿简直就是天书,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也是彼时阶级分化的天然分水岭。这也进一步解释了几千年来官家和文人们把持文字和文学的动力和原因。
但诗的解放也如影随行,十五国风证明了这解放的活力和威力,那些出自于寻常百姓随口吟诵的篇章是如此的生动活泼,我们在读到这些出于天然的由广大劳动者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各国国风时的感觉是何等美妙。
它们起初是由人民创造并口口相传的,尽管后来经过文人删节编定,但那种勃勃生气和真挚动人的感情仍旧让无数读者为之心动神往,为之足之蹈之歌之舞之,所以才能击败那些产生于庙堂专供贵族老爷们的毫无生气的所谓雅颂而一统文坛数千年。
这个结果是孔夫子始料未及的,想必也是他不愿见的。
诗,可以观,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尽管孔老夫子不学诗无以言的初衷不大对,但其实也是诗及诗人在后世大兴的最大功臣。
虽然他是无心的。
——重读诗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