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不对!应该是这样……”
“你说的有道理,但有个地方我觉得考虑欠佳,可以是这样……”
如果有人分别对我说了这两句话,前者我会毫不犹豫地中断交谈,不再多说一句话;后者我却一定会欣然接受,洗耳恭听对方接下来要说的话。
即便当时我的思路灵活异常,当下就判断出对方说的没错,前者还是激起了我的不好情绪——抵触情绪条件反射般出现,理智暂时失联,惊诧、愕然、愤怒、茫然……
绝大部分不好情绪都被激活了,然后我会选择沉默,因为在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沉默永远是最稳妥的。
再去看后者,话出口的瞬间,让人眼前一亮,注意力全被那句“你说的有道理”吸引住了——长期践行认知升级的人,被人认可是件不得了的事,就好像我一个人在黑暗的冰天雪地中,捂着自己的一点火种小心翼翼地走着,突然遇到一个举着火把的人。
绝大部分的好情绪都被激活了,然后不管对方说什么,都会一字一字听进耳朵里。
我越来越喜欢和后者交流想法,因为对方总是能“理解”自己。这是沟通了,而后者,展现了沟通者应有的姿态。
于是,善于沟通的人,总是能将自己的想法顺利传达出去。
又,总能将自己的想法顺利传达出去的人,办事效率跟着提升上来,别人解释半天的事儿自己几句话就说清楚了。
即,办事效率跟着提升上来,意味着丝毫不被浪费的时间——每天都比别人少了一个小时的解释,1年就是365个小时,也就是15.2天,加上睡觉吃饭的功夫,善于沟通的人1年下来比别人多出了1个月的时间(如果你竟然在纠结这个算法是否说得通,这不是我的本意,恳请您先顺着我的说法去理解吧)。
善于沟通的人,不知不觉捡了个大便宜。反过来,不善于沟通的人,丢掉1个月的时间已经吃大亏了,解释不清还会带出不好情绪,一不小心,一天的好心情搭进去了,时间久了,还被人贴上不可理喻的标签,然后愈发解释不清了。
通常不善于沟通的人想来,只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对方就一定能理解,因为自己想的那么合理,倘若你没有理解我的想法或没按我的想法去做,那一定是你的问题了,因为我都给你说了呀!
他们把反馈忽略了,于是自己的想法总不被人理解,然后自己总不理解“别人不理解自己想法”这事。反方向望过去,就会有那么些人,对反馈重视极了。
一遇到别人传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总能找到评价对方想法的角度,评价通常会在对错之间,错占多数——评价别人“对”体现不了自己能耐嘛。
文章开头那句话就是他们爱说的,能力强些,还能给出个自圆其说的理由;还没理解过来,你说的就是不对!不可理喻就是这么来的。
自己的想法别人总理解不了,别人的想法自己总觉得不对头,两种情况会以极高的概率出现在同一人身上,然后那个人委屈惨了。
但人总要哄自己开心么,跟谁过不去都不能跟自己过不去(跟自己过不去的人都跑去跳楼了),所以自己一定是对的(因为自己都错了,先前“说别人错”这事不就错了么),别人一定是错的。愈是这么想,愈想证明别人是错的,自己就对了。
落到别人眼里,这人如此不可理喻;而自己这边,别人觉得自己不可理喻一定是错的……
其实哪有对错啊!有句很时髦的话: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但毕竟是小时候用惯了的概念,说改就改不是件容易事儿,我们可以这么看:
对的往上,有更对的,最对的;往下,有比较对的,一般对的,可能对的。
可能对的,就可能错的,那能不能变成一般对呢?比较对?更对?最对?——如此这般,我们的注意力全落在了这事能不能变的更对上,至于它之前是不是错的,哪还有功夫。
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了沟通长啥样(让事情变得更对),而不知道长这样的沟通为什么好使(怎么做才能让事情变得更对)。
是概念,是认知,是价值观,在阻碍沟通。
概念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样子,因为个体差异;一类人又有一类人的样子,因为概念差异。父母辈对幸福的概念:房子、家庭、孩子;我们这辈对幸福的概念:说走就走的旅行……概念上相差的太远,于是沟通总是不顺利。
认知
有个故事:
一天在皇城脚下乞讨的两个小乞丐聊天,一个是甲,一个是乙。
甲问:“你觉得皇帝一天到晚都吃什么呢?”
乙回答说:“肯定吃的特别好,皇帝早上起来,左边一个包子铺子,右边一个油条摊子,随便吃,都不用给钱的。”
还有个故事,是后续了:
后来一个拾粪农民听了乞丐的故事之后心想:“我若做了皇帝,我拾粪的叉子一定用金的,两边路上的粪都只能我来捡”。
认知会围着自己看到的事物转圈。要是乞丐和农民撞见了,就皇帝这事儿一沟通,准会不顺利。
价值观
价值观这事就太复杂了,里面有概念,里面有认知,里面还有喜好、经验、目标、判断……交融在一起,又各自独当一面,很难解释清楚。
但沟通这事摆在那里,解释不清也不能不管不顾了。到后来,本着大繁至简的朴素逻辑,终于得出了对价值观的总结:
我觉得OK!
我觉得OK,我就去做了;你觉得OK,你就去做了;我们都觉得OK,我们就去做了。这是和谐的状态,或者看做沟通有效率的状态。
我觉得OK,你觉得不OK,我让你去做,你偏不去做;你觉得OK,我觉得不OK,你让我去做,我偏不去做。这应该就是沟通没有效率的状态。
这么望过去,沟通这事也太难了,又是概念,又是认知,又是价值观,遇到个三观相似的人已经三生有幸,身边人哪会巧合到都如同自己这般去想,总有这那不同的地方。
举个例子:
说回和父母因为“幸福”这个概念上的偏差而每次沟通都不顺利这事,父母眼中的幸福:房子、家庭、孩子……偏向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看得见,摸得着,一目了然;而我们眼中的幸福:说走就走的旅行,偏向精神生活上的追求,看不见,也摸不着,当然沟通不顺利。
但精神生活总是源于物质生活,马斯洛还说生理需求最基础,自我实现最高级,基础的需求满足了才会出来高级的需求。在和父母沟通的时候,先把诗和远方的小心思收一收,对着物质生活踏踏实实理一理。
谁都有可能对自己失去耐心,唯独父母不会。沟通方式选对了,还讲不清,没可能的事。
于是,我们知道了:沟通,其实就是沟通双方寻求达成共识的过程。
又,善于沟通的人,总能比别人先一步预知沟通会在哪里出现分歧。
即,善于沟通的人,话出口的瞬间,就已经奔着解决双方产生分歧的那里去了——概念不同,围绕共同概念;认知有差距,找到对方认知范围里的事物;价值观有出入,提出对方觉得OK的方式。
文字传递的信息还是贫瘠了些,沟通这事绝非易事,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就实现了——首先自己要想的足够清楚,这事很难;然后要帮对方想的足够清楚,这事更难;最后还要对方有那耐心听你讲出来,这事太难了。
但沟通,绝对值得我们花一辈子去打磨,因为善于沟通的人,捡大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