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到周围的同学说,我每天的生活都很忙碌,可是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难道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不是的,我们很清楚。
我们在每天早起,匆忙地来到教室占据最有利的前五排,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能让我们最有可能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开课之前的那段时间里,还不忘抓紧时间背几个英语单词。因为我们是爱学习的孩子。之后一天的生活便同一个节奏,上课,做笔记,换教室,上课……,幸运的话,也许一天的生活中会加点调味品--做实验。晚上,本以为可以轻松一下,做点我们自己想做的事。啊!想起来了,还有作业,我要上自习去了,算了,以后有时间再说吧。于是,我们的计划被搁置了,等我们真正有时间的时候早就忘记自己曾经想要去做的事了,于是,便不了了之了。
每天的生活如此重复,如此忙碌,可是为什么说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实,真正不知道的是我们的内心,没有了对自身渴望的满足,不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其意义究竟何在。
对比高中,回想起高三备战高考那段时间,很多人说的最多的是,那段时间很忙碌,但是我很充实。同样的是忙碌,给人的心理感觉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这是因为,高三的时候我们目的很明确--高考,我们每天所需要做的就是每天复习一点新知识,多弄懂一点不理解的问题,每天我们都是进步的,都是在向我们的目标前进的,我们感觉很充实。来到大学,我们每天的学习都是快餐式的,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其中涉及的几乎都是全新的概念,公式,术语,我们听得是云里雾里,一节课下来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了几个新鲜词,没有丝毫进步,而感受到得是压力:这么多不懂的内容,我课下该怎么看过来啊!上课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听什么,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我们知道,在学专业知识,为以后找工作,可是这些内容工作中真的会用到吗?可能?我们只会越想越恐慌。
有这样一种理论,记不清楚是在哪儿看到的,也许就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吧!分两个方面,一,当你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比如每天朗读三十分钟英语文章,或者每天阅读十分钟某一类书籍,一个月之后你会感觉自己在对应的那一方面进步了很多,感觉自己似乎是对那一方面都了解了,那是一种特别自信的感觉,或者说是充实的感觉,而事实是你也确实进步了,尤其是在每天固定的同一时间段学习同样的内容,效果更是显著,慢慢的我们甚至会对自己所坚持做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二,学习我们真正想要知道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到自己是进步的,是充实的。比如,同样的一本专业书,我们有两种复习方法,第一种,我们可以把认为重点的内容全看一遍。这种方法很好,知识点全会看到,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就全忘了,适合用来应付考试;第二种,我们直接做题,在此期间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然后对应的去课本查阅理解这些内容,这时我们的记忆会特别清楚,而且很长时间不会忘记,甚至能永远记住,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我们会感到自己一下子学了很多东西,会感到很充实,适合于你真心想学某种东西的时候。因为第二种方法,我们学的是自己真正想学的东西,目的性很明确,很渴望,所以效果很好。
所以让自己感觉充实起来的方法是每天都做同一件事,尽可能是固定的同一时间,学习自己真正想要学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