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主要阐述了自尊的定义及动机,其实他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保护意识。
的确,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有时我们不得不做出妥协,有时我们也更希望看到具体事件的脉络走向。但在心理层面,妥协也罢,积极的态度往往让我们更容易地开启自我保护意识。研究表明,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自我服务偏差的效力。
当得知自己成功后,我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
一般来说,人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这类的外部因素。在车祸现场,司机们总是这样描述他们的事故:“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辆车,撞了我一下又跑了”。
在那些靠能力又凭运气的情境下,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成功者往往认为成功源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坏运气。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
讽刺的是,我们的偏见会让我们无视自己的偏见。在冲突中,“偏见盲点”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比如同事在和你讨论谁来打扫公司包干区的事情,如果你认为你的同事对此持有偏见,你将更可能发怒。研究表明,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站在客观的角度,而其他人都带有偏见。
长辈、同事经常会拿我们和别人作比较,此时也会出现自我服务偏差。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所以我们听到这样的赞许,心里也别太洋洋得意了(概念为自身失败的虚假普遍性),有句谚语这么说:“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当然,乐观的看待一个安排或者一个评价,更能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幸福感。这种好心态对于听取批评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留个问题,我们共同思考下吧:
自我服务偏差普遍存在吗?还是说集体主义文化中没有这种偏见?
到这里,这部分的内容就告一尾声了,我来说说,这些天自己在经历后的感受吧。首先,写作的确比看书管用,至少我的心没有之前那么浮躁了。其次,我现在基本或者说很少看手机、刷微博,更多的时间用于看书,收集相关资料、文献。最后,谈谈互联网时代对我们这群80后的改变吧:
一、的确,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了很多。但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了,或者说是种支离破碎的给养方式。
二、我们过多的追求速度和效率,使得我们不停的在接受新观念和新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一点安定感就变得更重要了。所以这也是我学习写作的初衷。
字数到了,就这样吧:)
好吧~我承认,我写的挺烂的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