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哲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儒、墨、道、法、阴阳各大流派竞相争辩、灿烂夺目。在古代中国,哲学存在的第一要务是解决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哪个王朝最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呢?
当然就是汉朝。在汉代以前,论证统治合法性有两个主要途径,第一是造福天下百姓,第二是自身血统高贵。拿上古三代夏商周来说,夏、商、周这三个政权都建立在黄河边上。传说,夏商周的始祖曾一同治水,他们的后裔分别成为三个王朝的创建者。是真是假暂且不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夏、商、周三代由于祖先做出过贡献,维护了华夏民众的生存,所以,夏商周统治者的合法性没有太大问题。
再看秦朝。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了秦朝。虽然秦朝只存在了十多年,但秦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末,周天子的分封。也就是说,秦朝建立以前,秦国已经有近七百年的历史,秦王嬴政身体里流淌的是古老的贵族血液。而且,秦始皇第一次建立统一大帝国,号称“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秦朝统治者的合法性问题也不大。
但是到刘邦这里,问题就比较麻烦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老爷子是种地的,血统高贵这一条刘邦是沾不上了。那造福于天下这一条靠不靠谱呢?
刘邦认为,汉朝建立,还天下太平,当然算是造福天下。麻烦的是,这份功劳并不只是刘邦一个人的,它还属于早年间一同辛苦创业的兄弟们。这意味着胜利的果实要与功臣一同分享。但刘邦从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羡慕秦始皇至高无上的君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周游各地,一次经过刘邦家乡,刘邦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
那刘邦怎么才能把自己从一个聚众起义的混混打扮成众人膜拜的皇帝呢?
这时,一堆知识分子跑来出谋划策。有人建议通过礼仪来强化统治者的地位,也就是借助各种仪式贬低臣民,强调皇帝高人一等。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很多将领,都经历过项羽时代,甚至接受过项羽的分封。所以,他们会理所应当地要求分享刘邦的权力。刘邦通过简单模仿秦朝的礼仪来区分君臣的尊卑,功臣们只会觉得太离谱、太滑稽了。被逼急了,这些功臣们甚至起兵反抗,虽然叛乱都被平定了,但也说明,想通过礼仪强行抬高皇帝,过于简单粗暴。
紧接着,法家和道家跳出来。他们认为刘家王朝的合法性可以建立在人们的适应之上,时间可以抚平一切。只要过个几十年,人们适应了新的社会秩序,就会接受刘家人做皇帝。具体的操作方法,法家主张加强管理,像秦朝一样通过严刑峻法,让百姓畏惧而不敢反抗。而道家主张放松控制、与民休息,让百姓富足而不再想反抗的事情。这两种措施在汉朝初年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但仍然没有解答那个根本问题,“为什么只有刘氏才能当皇帝,而别人不能当”。
到这儿,我们其实一直都在绕着两个要点转圈,一个是血统合法性,一个是造福于天下。但这两条道,刘家人用了各种办法都走不通。
有人出主意,既然传统的道路走不通,那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通过创造一套理论,一劳永逸地证明,从刘邦开始,他和他的子孙就是天生的皇帝。刘家人背负着“天命”,管理天下。换句话说,刘家的统治是上天应许的。俗话说天命不可违,人们应该顺应天命,服从刘家的统治,谁要胆敢反抗,那就是在反对天命,人人得而诛之。
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君权天授”,这是中央帝国哲学密码的第一个要素,也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目标和基础。
其实,拿“天命”说事儿,并不是刘家人的首创,周朝灭掉商朝的时候,打的也是类似的旗号。只不过那个时候,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地区总共也没多大。但是汉朝,皇帝要想让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所有人都信服他的权威,可就没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