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文讲: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这句话是“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的下半句,是路上遇到长辈的两位两种情况。解读这句话,也引出了礼仪的目的是怎样的,如果没弄清礼仪的目的,那么注重礼仪的话会导致形式大于意义。
为什么会这样,依然先从理解字和句的含义开始。
“骑下马”骑着马时从马上下来;
“乘下车”坐着车,从车上下来;
过犹待:
“过”从这里到哪里的意思,是说你与长辈说完话退到一边后,长辈已经走过去一段路了;
“犹”是仍然的意思;
“待”等、等候。
步:行走时两脚的距离。
百步余:
“百”就是十个十,这里表示很多的意思;
“余”是多出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要结合着它的上半句一起解读,是说:路上遇到长辈,要打招呼或者要说什么,如果你骑着马,要下马来说,如果乘车要下车来说,下马或者下车之后“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要快速的走过去打招呼,与长辈之间没有具体可说的了,就退在旁边,恭敬的站立,让长辈先离开;要等待长辈走过去很远,再上车马离开;
现在我们出门不骑马了,也不坐古代的那种马车了,所以这句话当中的"骑下马,乘下车"跟上半句当中的拱手礼一样,具体操作已经不适用了。
所以还是要理解这句话的核心重点,这句话的重点是路上遇见长辈,要下马下车,表明对于长辈的重视,也就是对长辈的尊重;
为什么会有“骑下马,乘下车”这样的规则呢,原因在于骑马和坐古代的那种马车,你不但是坐着的姿势,而且坐的位置是高的,这样跟长辈说话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情境,总体上会有些蔑视的意味,在感觉上是很不重视这次交流。
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你是哪位长辈,有晚辈骑着马或在车上跟你说事情,你会怎么想,你会觉得这个晚辈坐车骑马比跟你讲的话要重要。所以作为晚辈如果这样打招呼说事情所起到的效果很有可能是反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长辈都会这么计较,但是作为晚辈我们必须要重视这种情境而导致的不重视和不尊重的结果,所以如果你没有什么紧急要务,还是下马下车的说话,最起码你是很有敬意的。
当然如果你有紧急要务去做,肯定会快速的走,也就不存在路上遇到长辈要交流事情的情境了。之所以要交流事情,肯定是因为交流事情比其他事情重要,所以依然要“骑下马,乘下车”。
接着说“过犹待,百步余”,“过犹待,百步余”,过表示长辈走出去很远才转身离开的。说到“过犹待,百步余”,会想到日本人送人离开的礼仪,一个日本人把客人送至出租车,主动把车门打开,客人坐上车后,他鞠躬,客人坐车离开后,他依然在鞠躬,等车走的很远他还在鞠躬,直到看不到车影,才会转身离开。
日本人这种对礼仪的注重受到了我们社会上很多人的夸赞,在夸赞的同时不忘数落一下国人,说国人已经丢掉了传统礼仪。
但我必须说这种数落缺乏最起码的思考和尊重。当这些人夸赞日本人而数落国人的时候,我特别想问这些人,你们做到了吗!你们如此夸赞日本的礼仪,而且似乎很羡慕,你们去做就好了,自己都没去做有什么资格数落其他人呢。
这些人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是因为这些人认为别人应该主动按照日本人那样的礼仪对待他们,而他们只想享受这种礼仪形式下的尊重,把自己当大爷了(这里应该有个表情:笑哭),其实是一种行为的缺陷。
以上是插入的一个话题,不是这次要解读的问题。所以接着看“过犹待,百步余”。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没有那么的注重,跟长辈打完招呼,长辈一离开,我们就基本上就直接离开了,而且是看人而定的。
对于特别重要的长辈,我们停留的时间会长一些,对于一般意义上的长辈,停留的时间会短一下。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太自我了,也对自身的要求过于松垮了。区别对待与别人,自己也会受到区别对待。
你特别尊重的长辈,你会“过犹待,百步余”,一般的长辈就不会,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是,不会因为你做到了“过犹待,百步余”而受你尊重的长辈会对你格外注重。只有当你对一般的长辈也做到“过犹待,百步余”,而你受你尊重的长辈才会对你格外注重。
这就好比你的朋友帮了你的忙,对你心理的刺激不如你朋友帮别人的忙,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对于“过犹待,百步余”只需要稍稍加强一下,对自己的益处会更多。
另外“过犹待,百步余”除了让长辈感受到我们的尊重,而留下良好印象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思。
如果我们与长辈交流完了之后,直接就转身离开,是不会有思考时间的,因为在路上的整个交流在你转身离开的那一瞬间就结束了,不会再继续思考了,而这个时间却是反思最重要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对这次交流有更深刻的思考。
礼仪是让我们从容的面对社交的,而像日本人那样鞠躬鞠个没完,似乎就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同时让别人留个好评。那你说好评重要还是其他意义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