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有大学同学来青,平时各忙各的的同学们就有了理由一起聚聚。前天晚上是三个女人的小聚,昨天晚上则是大学同学的大聚,联系比较多的同学基本上都齐了。回顾这些年来的同学聚会,大家聚焦的话题第一个就是回忆大学生活,想想从98年大学毕业,我们这群同学相识22年了,回忆是美好的,那是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同时回忆也是不断变化的,因为记忆都是我们基于当下的构建,席间男同学和女同学对于大学生活的记忆差距如此之大,以致于我都怀疑我们上的不是一个大学。当一个男同学说他和我都是数学课代表的时候,我脑子里打了个大大“?”,这是真的吗?我怎么都不记得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着的还有共同关注的话题,刚毕业二十多岁大家谈的都是在哪里工作?工资能拿到多少?有没有男(女)朋友?互相之间说不定因为同学聚会开启了一段姻缘;再到三十多岁,大家的话题转到买没买房子?买没买车?升职了没有?结没结婚,有没有孩子?关心的都是最物质、最基础的话题,因为比较互相之间也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心理变化;现在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和身体健康层面,甲男同学减肥成功,从一百八九十斤减到一百四十多斤,同学们直呼“这是个假同学”,吃饭的时候特别注意,喝酒只喝两杯,吃的也很注意。乙男同学则说“开心”最重要,良好的情绪是最好的良药。我觉得他俩说的都没错,身体健康是基础,能够时时开怀大笑说明这个人的心态不错。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心态真好,心态是什么?心态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心态好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
人的心理状态分为四种: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不正常、心理死亡。
判别的第一个层次是看人的心理的死与活,具有共情能力的人很容易从眼睛,言行举止、肢体动作判断出死与活。
第二层次区分正常还是不正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原则,即知情意是否一致;人格稳定性原则。
第三个层次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则是一种程度判断,通俗的判断标准:顺境下学会享受,逆境下学会承受,绝境下学会接受。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心理健康的人表达诉求;心理不健康的人压抑情绪;心理不正常的人用行动表达。
我两个同学一个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能够及时通过健康的减肥方式恢复身体健康;另一个包了地,爱上了种菜,精神状态确实不错,看起来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挺高。希望我们这帮同学们都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再聚我们会聊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