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小学的语文书中有篇课文题目是《王冕学画》,那我们基本是同时代生人。
课文有插图,穷人家孩子王冕坐在荷塘边,用树枝蘸水在青石板上画荷,日复一日,他终于成为了大画家。
黑白的插图挡不住粉白色大碗般的荷花在孩童心里怒放。
可惜那个年代,城镇孩子和一池荷花的距离实在太远。
远的仿佛天上人间。
譬如,我和荷花的再一次相遇是几年后,初中课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地点腾挪到了清华园,不改的是虚拟的本质。
后来去外地念书、工作后去农村采访,想来,我应该是和各种各样的荷花打过很多次照面的。
只不过遇见时,要么不是它最美丽的时候,要么我在车里,急驰而过,眼里只留下它一个亭亭玉立的背影。
每回我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下次一定专程去见它。
但是那么多年,终究没有在它盛开的日子,专程去看过它。
最夸张的是7年前,我被派往一个北部地势低洼的乡镇体验式工作锻炼一个月。那里外来人承包种莲藕者众多。
那是初秋时节,我每天上下班需驱车一小时在乡间公路上行驶。
晨曦中、夕阳下,荷塘绵延,尽管花已谢幕,但莲叶田田。
“晚来一步”的遗憾生发出对美景更强烈的期盼。
我向种莲人详细询问了莲花盛开的时间,甚至考虑了早开迟开的因素。我还想着要邀请谁和谁一起来,是朝阳里还是余晖下。
但是,即便这样的摩拳擦掌,下一年、下下年、再下一年的赏荷时间还是被我坚决地错过了。
是一年太短?短得来不及记起那个预定的赏荷日子?
还是一年太长?长的干脆忘了那个赏荷的日子?
我想,应该都不是。
是太多太多的,我们认为的比它重要的事把它冲淡了。
是的,它一直在那里等待;我也从来都没有抛却它。
只是,那些我们认为的,更紧要的事不断地冒出来把它越推越远,远到足以让人忘记了它的存在。
但是,它终究是存在的,当朋友圈里荷花初现,那似乎已经忘却的“看荷花”的愿望又热腾腾地升起。
回想那么多年,有多少看似伸手可及的事,一直想做,却一直没做呢?
一件事太简单、太唾手可得,太不会失去,往往会成为不去做的理由。
但是,有没有想过,那些你一直念念不忘、似乎无关紧要的事,却可能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呢。
看荷,今年错过,明年还有,只要人在。
而有些事,念念不忘,却匆匆已过。
记得儿子3岁时,长我几岁的朋友S,每回聚会,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和他玩。
那个时候的朋友S实足一个小孩迷,看到小小孩,必定爱不释手地哄着逗着,一边念叨:女儿小时嫌她烦,现在她长大了独立了,我却母爱泛滥,回不去了。你们好好珍惜孩子小时候的时光啊。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张孩子5岁时的照片,照片中的他挥舞着一根竹竿,一脸调皮捣蛋得逞后的喜悦,眉飞色舞。
我知道,我凝视的是“他年幼、我年轻”的时光。
放暑假前夕,有朋友发朋友圈:“女儿即将小学毕业,送女儿上学,说了句:珍惜你小学的最后三天哦!妞回给我的表情是:期待初中!”
于是感叹:年轻真好,不用回看,只希望时间快一点再快一点。
每个人都是那样过来的,每个人也基本都会有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切换到过得“慢一点”的时候。
当某一天,老得只剩下记忆的时候,我希望我的记忆是活色生香的,我希望我没有因为熙熙攘攘而错过了夏荷一年一次的认真的等待。
小时候,大人一直会跟我们说“以后怎样怎样”的话,以至于我很长时间一直有一种概念,现在的存在都是为以后服务的,以后比现在好,以后的以后比以后好。
但是,有一天,猛然想到,“以后”有多少个呢?
就算“以后”有无数个,保鲜技术也了得,但是6岁时心心念念的布娃娃,20岁时还喜欢吗?倘若60岁时得到,那又该是另一番“人生错位”的惆怅吧。
60岁时,坐在紫藤花架下,回想自己6岁时的某一天,得到了那个朝思暮想的洋娃娃。满是皱纹的脸上顿时扬起了孩子般的微笑,是6岁时的欢心雀跃穿越时空来拥抱她了。
那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曼妙呢。
积攒一路的美好,放进记忆的篮子吧,不要因为
那是一朵小花而忽略它。
多年之后,浮云掠过,风沙吹尽,存于你心,温暖你的或许就是那些曾经的似乎不重要的点点滴滴。
这个夏天真热。
荷当时,看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