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反思(2025.3.15)

2025年3月15日 二月十六 小雨转多云 3/8℃

 关于人与人工智能

      昨天大讲堂培训会上,姚凯老师(华为大学特聘讲师)在介绍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时,提出的一个观念印象非常深刻:AI大模型的本质是对信息的搅拌、精炼与重生。今天仔细琢磨一番,对比人类脑力创新活动是如出一辙,只不过一个是人脑,一个是电脑而已。

      人工智能利用成片显卡堆积出的算力,通过对输入的海量信息进行搅拌(筛选、概括、分析、研判、推理……)对信息全方位进行精炼,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组,形成了人工智能自己渊博的知识图谱,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能够快速调取知识网络,形成针对当前问题的重生方案,适时高效处理各类复杂问题。

      同样,人类个体的脑力创新,比如写作,也需要大量的读书进行知识输入,只有在输入足够多的信息后,才有可能进行知识的搅拌,终其一生,只读几本书,或者只读一类书,甚至连搅拌的资格都没有!通过输入搅拌的知识与自身生活经历的实践进行融合、精,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作时,在个体“三观”的指导下,运用搅拌生成的知识库以及一切能用到的工具,包括人工智能,重生出一部作品。

      通过以上对比,你会深刻理解什么是“细思极恐”:就人类个体来说,算力不如电脑还是次要,重要的是脑容量的有限,导致无法即时调取海量资料,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时推理分析处理,这是硬伤。数据表明(以下数据为AI辅助生成):在信息处理广度上,人类个体日均阅读量约0.5MB(相当于GPT-4每分钟处理量的百万分之一);在知识重组深度上,作家需要20年积累的跨领域知识网络(如莫言的5000册阅读量),AI只需数小时即可构建等效关联;在创新持续性上,人类受限于150人的社交认知圈(邓巴数理论),而AI可瞬时接入百万级节点。

人类现在比人工智能占优的地方,大概也就是今年“两会”期间,多数艺术家代表普遍所说的“人工智能很好,但总是缺少了人性的温度”

     未来的人与人工智能,是和谐共生的合作关系,还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谁也预测不到,但至少现在,人工智能还远没到能替代人类,我们还没到妄自菲薄的时候。

      我们要始终抱持毛主席教导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态度。结合我个体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度思考:取人工智能之长:说白了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好用的工具,充分利用它,发挥它对我个体的作用,补自身个体发展之短,用它来帮我记忆、存储、分析……当然,自身勤奋努力是必要以及重要条件,没有任何方法取代!(特别是必须勤用脑,AI只能算是那个海夜叉:我是配角,小配角)

      正如今年“两会”时,全国人大代表韩再芬老师在采访时所说:“AI时代更需要‘笨功夫’。”这样我们大概才会真正享受到科技赋能的红利,才不会被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淘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