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人性本善,人性善变,人性太复杂,人就是要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此不惜一切。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人的自我性表现为人自私的一面。而自私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并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的索取;精神上的索取,同样也是其中一种。有人对他人、对社会表现出一种很无私的奉献,其实他们追求的名望、名声,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索取。父母对孩子的爱,尤其母亲对待子女之爱,有时表现为很无私的奉献,其实,他们是把孩子看成了他们自身的一部分。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想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汇报;不断膨胀的自私,表现为无限制地掠夺、占有资源;最为极端的自私,则发展为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己……
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之外。一个社会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不善于人际交际的他,进入一个生活设施齐全的地洞,数日之后,当他再返回人间时,已经不能用语言与他人正常交流,并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了。这说明人是社会性的。一个懵懂婴儿,会一步步通过幼儿园和学校的学习,以及最后的上班工作或者自主创业,逐渐完成他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性表现为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秩序,获取社会公众的尊重和认可,从而获得个人的精神需求。
人们的精神需求,促使了人性中美好一面的发展、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它可使人心向善,能够给于弱者适宜的尊重和帮助,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社会性中的法律制度,制约着暴力(包括软暴力)型掠夺,进而形成了一定形式的社会规范规则。自私、无私;善良、恶毒;美好、邪恶……人们在这社会矛盾体中,平衡着自己的得失,体验着喜怒欢乐,上演着一幕幕爱恨情仇……
其实,善和恶,美好和魔鬼,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心中。一个美好高尚灵魂的角落里,可能住着一个小恶魔;同样看似魔鬼样的一个人,也有他柔软善良的一面。
如何平衡自我需求与社会(他人)需求?在不损人的前提下,去达到利己的目的,这应该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吧。
人为生存而活?到底为什么而活?这是个太过于宏大的哲学话题,但能够活得幸福,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每个人都有回避苦难、追求幸福的自然行为。而生活的磨难留给我们的创伤,如同物理学惯性定律中的惯性一样,也时时在镇痛着我们。
现在出现的积极心理学,似乎为在迷茫中探索的现代人,打开了一束光。与研究解决负面心理问题的普通心理学不同,它通过研究优秀精英的心理和行为,证实了积极的心理,产生积极的行为,最终会产生最有效的结果,人的大脑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积极行动,再产生积极心理……这也是一个人,获取幸福的最好的途径方法。
善与恶、美好与魔鬼,共存于我们心中,就如同正面心理与负面心理,共同存在于我们心中一样。这时,你甭管什么恶与魔鬼,就如同你甭管你的负面心理一样,是的,甭管其他任何问题,激发你心中最美好的一面,激发他人心中最美好的一面,努力营造一个美好向上的温暖环境。他人回馈你的,往往也是美好与向上。美好的、向上的、积极的、有效的……这就是我们共同向往的,因为——幸福是我们每人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