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极为苛刻,最后能站在顶端的,要么是圣贤,要么是疯子,从来没有折衷。两者之外的,都是庸才。
艺术天才只是极少数,古往今来寥寥无几,他们从娘胎里就会写乐普会弹奏乐器,而且根本无须努力。大部分人只能算“颇有天赋”,为了塔尖几把交椅,一大片人必须经过你死我活的厮杀。
安德鲁无疑是这些人中的幸存者,考入全美也是全世界最好的音乐学院——谢尔弗音乐学院,而且在机缘巧合之中被学校最厉害的老师弗莱彻相中,成为乐队替补鼓手。一次重要比赛中,鼓手弄丢了乐谱,而熟记乐谱的安德鲁毫无悬念成为核心鼓手……这段时间,他春风得意,而且还交了一个甜美可人的女朋友,可谓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但命运对他的眷顾戛然而止……
安德鲁碰到的弗莱彻,是一个追求完美希望把学生推到塔尖的老师,那段时间他疯狂地进步,超越周围人的预期,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自己的极限。这时候他就要面临一个选择:要么付出惨重的代价把极限向前推进一毫米,要么彻底退出。
凶残乖戾的弗莱彻又找来一个替补鼓手,这个替补鼓手很快抢走他核心鼓手的位置。他只能坐在旁边随音乐律动,帮核心鼓手翻乐谱,忍受弗莱彻无休止的辱骂和挖苦,他嫉妒,愤恨,心怀不满,满腔怨气,开始性情大变。
当弗莱彻夸奖新来的鼓手,一向温和安静的安德鲁破口大骂,并冲到办公室找弗莱彻理论。要知道,弗莱彻在学校也是阎王爷那样的角色,学生从来只有忍受和服从,有个学生甚至因此得了忧郁症自杀,从来没有人敢反抗。
安德鲁把核心鼓手位置被抢走的责任,强加给女友,并且毫不留情地提出分手,认为和女朋友在一起,会占用他的时间,会影响他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鼓手,虽然妮可几乎很少见到他。当初他勾搭妮可的时候可不是这样,一脸羞涩,支支吾吾,像个惊慌失措的小孩,两个同样不被理解、孤寂的人惺惺相惜,平淡却幸福真实。
但安德鲁之所以是安德鲁,而不是其他两位鼓手Ryan或Jim,就在于他是一个潜在的弗莱彻。弗莱彻曾经问他:“知道我为什么选中你吗?”安德鲁天真且愉快地点点头,其实他并不知道。弗莱彻看中的是他争强好胜,并且为了成功不折手段的潜能。
Ryan丢乐谱那次,电影没有详细交代。演出间歇时,从不背乐谱的Ryan把乐谱交给安德鲁看管,安德鲁把把它随意丢在椅子上,Ryan找他要时发现乐谱不见了。乐谱好好放在椅子上,当时也没有人走动,乐谱怎么会不见了呢?我恶意地揣测,准是安德鲁做的手脚,乐谱丢了,他是最大的受益者,才能挤掉Ryan取而代之。虽然他总是看起来很无辜很无助,但他的心犹如万丈深渊,走进去就是粉身碎骨。
在弗莱彻喜怒无常的刺激下,疯狂变态的训练下,安德鲁体内的潜能逐渐释放,开始成魔。他把被褥搬到练习室,吃喝拉撒都在这里解决,鼓棒把手指磨出了窟窿,创可贴怎么也止不住血,狂躁中他一圈打破鼓皮,血和汗水流了一地……为了保住核心鼓手位置,他在车祸后带着一身鲜血和伤口跑向舞台,发挥失常后痛殴弗莱彻,以致被学校开除。被学校开除后,安德鲁写了一封信,弗莱彻也结束了他的教师生涯。
发展到这里,他已经突破了自己的极限,离成魔只有一步之遥。
如果说安德鲁是潜在的弗莱彻,那么故事发展到最后,安德鲁超越了弗莱彻。这次,又是弗莱彻成全了他。
弗莱彻把安德鲁带进纽约音乐厅,弗莱彻告诉他,这场演出决定他是进入殿堂还是永不超生。听起来是二选一的选择题,其实弗莱彻已经为他选好答案。
音乐开始,安德鲁彻底懵了,他从来没排练过这支曲子,他的乐谱和别人的不一样,他像个小丑坐在灯光下,滑稽且尴尬万分……演出完毕,全场鸦雀无声,灯光重新亮起才传来稀稀拉拉应付性的掌声,仿佛全世界都在看他笑话,他知道,他已经身败名裂。
他冲出剧院,稍作停留又折回去,拿起鼓棒演奏起来,全片的高潮从这里开始。安德鲁的表演激昂而热烈,面目狰狞,美妙的音乐中没有欢乐,只有歇斯底里和癫狂。这次的表演完全超出他以往的水平,他彻底成魔,就连愤恨不已的弗莱彻也被震惊,开始配合安德鲁指挥乐队演奏。
在全篇最精彩的地方,在音乐最高潮部分,电影突然结束,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朋友评价说:“有一种刚刚高潮,就阳痿的感觉。”对这个比喻我深以为然。
导演不交代安德鲁最后的结局,他最后大获成功一举成名,还是打入地狱不得超生?
我想到的结局,是在曲子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如潮,他马上就要实现梦想,成为全世界最厉害的鼓手,他和队友站起来谢幕,眼睛瞟向弗莱彻,微笑中带着阴险,然后笑容凝固,轰然倒地。刚才的演奏已经耗尽他全部生命,力竭而死。
就像本杰明.巴顿说的:“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是被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颗子弹射中。”安德鲁为艺术而疯狂,他最后的结局,也应该是为艺术而死。
音乐是美好的,而当你想去创造这种美好,如果你不是天才,你就要疯魔,不疯魔,不成活。柯勒律治为写诗沾染鸦片、抛妻弃子,独自在伦敦生活,最后黯然死去。草间弥生作为日本艺术大师,和家庭彻底决裂,一直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独创“明暗法”而问鼎欧洲画坛的伦勃朗也是个十足的疯子,画作不被理解,经常被退单,生活困苦,儿子在贫苦中死去,自己也饱受疾病折磨,他画作中最亮的的光线永远聚焦于死亡、肮脏和窘迫。
很多人对这师徒俩的作风并不看好,但我是双手赞成的。赞成安德鲁和弗莱彻的,或许都是我这种内心深处偏执且阴戾的人吧!因为现实中自己庸碌平凡,于是把自己投射在电影人物上,追求完美,突破极限,最后走向癫狂和毁灭,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也没什么好看的,可看可不看。而且我都剧透光了,你也没什么好看的。
许久不看电影不写影评,最后写成了电影简介,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