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拼娃又拼妈的时代。
孩子一出生,连翻身都还不会就被早早送入各种早教机构。等再大些,刚上幼儿园,父母就急着给他们报各种兴趣班,钢琴、舞蹈、唱歌、画画、英语、数学、国学、围棋、溜冰、演讲、情商培养。。。。。明目之多,令人咋舌,比我们成人要学的都多。
与之相匹配的是对父母特别是妈妈的高要求。网上曾经给出“时下当妈妈标准”: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懂得琴棋,会得书画,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想得出创意,搞得了活动,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最重要的是,扛得住情绪崩溃,熬得过岁月沧桑。
金星老师也曾说过“德国女人只工作,日本女人只带孩子,中国女人就是超人。你得工作,创业,洗衣服做饭带孩子,打扫卫生收拾家,照顾公婆,伺候老公,教育子女,对外和谐社会关系,对内和谐家庭关系。”
可见中国妈妈仿佛要十项全能,会七十二般武艺,才能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
可是尽管付出这么多,也不见得培养教育出的孩子就非常优秀,有些父母因为教育问题越来越迷茫,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却离自己当初设想的目标越来越远。我想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在于父母在教育问题上没有把时间、金钱和精力用在点上,他们过于拼命,用力过猛。
由伊顿教育集团推出的《嘿,你懂你的孩子吗》一书中指出现在的父母很多其实仅仅是在养育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因为害怕无法养育好孩子就把小孩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一些托教中心,再大些孩子开始上学,他们又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寄托于学校,他们愿意付出金钱但是却不愿意亲自去陪伴。还有一些父母习惯于替孩子做很多事,希望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帮助孩子,替他们做决定,用一些严格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让自己的孩子在无形中丧失做决定的能力和体验尝试这个世界的权利更剥夺了他们在相应成长阶段该有的快乐。
公民成人成熟教育倡导者,家庭文化与家长教育学科带头人,中国"EMBA后"学科创建人齐大辉在《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一书中提到:我们大多数家长都属于“三无”家长:没有知识准备,无知;没有科学方法,无法;随着孩子的成长,到高中就变得“无奈”了。他说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要但不紧要,说白了家长处于口头上“重要”,但行动上“不紧要”的状态,家长愿为孩子的学习“付费”,却不愿为自身补习“买单”。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能给自己的孩子最适度,最需要的爱至关重要,而不是安排好一切,让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大家斯蒂芬.P.罗宾斯在《作出好决定》这本书中提出的观点:你是谁、你将成为谁、(或已经成为了谁)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的决定如果孩子丧失了做决定的能力,以后也很难成长为一个很成功的人士。更不是对他们放任不管,让他们缺失该有的父母之爱。
可是什么样的爱才是对孩子最适度最需要的爱呢?
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灵成长导师多家亲子母婴杂志专栏作者,今日头条、搜狐母婴、一点咨讯等育儿自媒体金牌作者月华在她的新书《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的太多》一书中提到60分妈妈的理念,这一理念很好地解答了我的困惑。她在提出60妈妈的理念的同时也指出那些追求完美,对孩子照顾无为不至的妈妈是100分妈妈。
1.100分妈妈VS60分妈妈
60分妈妈这个概念出自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唐纳德.温尼特,原意是“goud enough mother"(足够好的妈妈),即”做妈妈的够好就好,不必尽善尽美。因为尽善尽美的妈妈可能会使宝宝不得不过早注意来自外界的要求,甚至是作出妥协。
在这个快节奏、以结果为导向的社会下,我们这些父母过度重视结果,过度追求完美,总想用自己近乎完美的表现去培养自己的孩子,可有时候他们因为过分严格要求自己,而没有把孩子最需要的爱给予他们,最终导致自己所做不是孩子所需,自己所给不是孩子所要。这种妈妈就是所谓的100分妈妈。他们的生活重心是孩子,一切为了孩子。
但是60分妈妈懂得隐藏自己40分的爱,他们会用这40分去爱自己,会接纳自己与孩子的不完美,懂得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爱他,在与孩子相处中慢慢成长,她们是“有原则、会示弱、能放手、不强求”的妈妈,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她们自己历练成长的过程。在拼娃和拼妈的时代,她们往往能得到双赢。
可问题是怎么做一个60分妈妈,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最适度最需要的爱呢?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的太多》这本书分为七章来写,在我看来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出60分妈妈的理念并且和100分妈妈对比,让读者明白60分妈妈的重要性并引导读者妈妈们更清楚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真正需求,让妈妈们降低自己的焦虑,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后面一部分是则是结合实际案例引导我们这些妈妈们面对不同情况,具体怎么去做一个60分妈妈。
读完这本书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觉得做60分妈妈,你需要做到以下4点。
1.给孩子提供最适宜的成长环境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妈妈应给予孩子适当的陪伴
有跟踪研究表明,一个孩子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影响来自父母和家庭,可是很多父母往往把孩子的教育寄托于学校,他们只注重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学校教育能给孩子提供专业性的教育固然很重要,但是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作为孩子与这个社会连接的纽带,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是否拥有自信,是否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是否拥有爱的能力。所以父母如果想教育好孩子需要适当地多陪伴孩子。
b.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还有些父母也许他们懂得去陪伴孩子,但是他们往往喜欢用严格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可是她自己本身就做不到,须不知孩子喜欢模仿父母,所以无论你累死也难让孩子培养成好习惯,所以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一切孩子的问题都与家庭有关。父母做好了自己,也许孩子无形中就以你为榜样,很快地养成了好习惯,拥有了好的品质。
2.接纳孩子与自己的不完美
不难发现尽管现在的父母和孩子那么拼命努力,也不见得结果就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有些妈妈不管自己付出多少,内疚感和挫败感都会伴随着他们,尤其当孩子的表现不能让她们满意时,这种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她们太在意妈妈这个身份,太在意自己在对待 孩子时能尽量做到完美。我甚至见过一些妈妈,当她们自己在对待孩子和教育孩子上犯了错误,走了误区,她们都不愿意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她们不能容忍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出现问题,到最后自欺欺人,伤害了自己和孩子。
她们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她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方方面面都比同龄的孩子强。一旦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发育晚,学习节奏慢,她们就容易焦虑,容易对孩子发脾气。她们不懂去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孩子的习性,不懂去通过学习去了解孩子每个阶段最需要什么,无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其实不管你怎么做,在孩子心中,你就是完美的妈妈,100分的妈妈,你不用过分在意自己妈妈这个身份,你需要接纳自己接纳孩子。你已经为了孩子做到了最大努力,出现问题不焦虑,出现错误勇于承担,孩子愿意和你一起成长。
3.顺应孩子的习性,不同阶段给予孩子不同的爱
我发现身边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孩子越长大越觉得迷茫,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意识,让你不清楚他要干什么。比如我女儿现在一岁多,正是学走路的阶段,他有时候貌似想表明她什么都能应付,吃东西非要自己拿着吃,想要什么玩具非要自己扶着东西往前走直到自己能拿到手,但是真正让她自己独立走路的时候她有些害怕,走了几步,就会看看我们是不是在她身边。
这本书中讲到孩子有不同的成长阶段,比如像我女儿这个时候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这个阶段他们想开始探索这个世界,开始不再那么依恋自己的妈妈,但是她又不能完全独立,所以作为妈妈不能像她很小的时候那样对待她,剥夺她探索世界的权利,也不能完全像对待大孩子那样对她放任不管。
4.学会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现在很多父母认为,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别的事情一概不重要,其实学习只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一部分。他们不停地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不管自己是否喜欢,其实这些需求可能是父母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他们还喜欢在生活小事上去替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当孩子拒绝喂饭、尝试自己吃饭时,他是在锻炼自己的独立性与身体的协调能力,但是父母因为孩子会弄脏衣服而坚持给孩子喂饭。家长们以为自己帮助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事情,却不知道自己的过度保护只能导致孩子本能的退化。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妈妈逐步放手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妈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的事,也能更好地锻炼孩子自己的独立性。
我见过很多妈妈她们因为有了孩子事业上做的更好。有一个妈妈,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开始对育儿相关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在国外的教学资料中发现了一个特别受儿童欢迎的工具——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可以有效地引起孩子的兴趣,并且很好的让孩子的思考成体系。后来她就把这项技能应用到自己和孩子的实际生活中,经常让自己的孩子画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去写作文,她的孩子因为画了思维导图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还不再担心自己的作文无内容可写。而她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思维导图培训师。
这样的妈妈在我看来就是60分妈妈,她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懂得如何把时间、金钱和精力用在点上,会多观察自己的孩子,发掘他们的兴趣点。同时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成长。这样真可谓是双赢。
看完我的文章,你不是也觉得做60分妈妈很有必要呢,如果你也不知道在这个拼娃和拼妈的时代,如何给你的孩子最适度最需要的爱,推荐你也来来看看月华的新作《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的太多》,说不定就给出了你更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