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重启键”

今年是我教书的第二个年头,上一年误打误撞地考了一次全区第一,现在回想起来,也想不出到底是为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后来我更加努力地工作想要“蝉联”却次次差强人意。

一年摸索之后,道路有了些许清晰,但迷茫二字也时不时闪现在脑海。我一直推崇“游戏教学”,强迫着自己每节课必须想出一个新点子来“哄”他们,但我面对的毕竟是初中生,“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他们的标签,升学考试、书山题海是他们的任务。在课堂上玩游戏不仅会使课堂纪律难操控,而且还会耽误教学进度,浪费教学时间。前路是万丈深渊还是康庄大道,我不得而知。

带着这样的困惑,暑假我踏上了“求学”之旅。在北京的二十多天里,来自各行各业的翘楚带给了我许多新奇的方法和理念,一次次沉浸式的教学体验让我渐渐找到了答案, 有时竟有了一种迫不及待想要亲身实践一下的兴奋感。

正是因为多彩多样的课堂活动,英语课有了不同的英语味道,学生才感兴趣,喜欢我的课堂,进而喜欢这门学科,成绩自然不会差,这是我的答案。

再次回到工作岗位,我改掉了上个学期末暴躁、无奈、爱发脾气的自己,我不是个严厉的人,既然无法做到不怒而威,那就坦诚一点,做一个可爱的老师吧,谁说老师就一定非要凶巴巴的呢?我有自己的风格就好。

八月三十号开学,我没有急着讲授新课,而是用了两天的时间拉进师生关系。我们在一个共创的、尊重的环境里一起练习了室内节奏操,一起用海报的形式画出自己的暑假活动,又一起制定了“王者背诵”和“作业公约”。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在一起讨论奖励和惩罚体系时,班里的氛围达到了高潮,原本羞涩内敛的初中孩子,竟如此积极地想让我听到他们的观点。我们在黑板上写出选项,讨论其可行性,全班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条。“以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负起责任,好吗?”我在班里说。学生们坚定地点了点头。规则不是老师或者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制定的,这样执行起来才会乐于其中,不致出现怨恨或者不配合的情况。

两张海报张贴到班级之后,文化氛围一下就营造出来了,学生通过坚持背诵晋升到更高的等级,相应的奖励也会越来越丰厚。之前晨读孩子不愿背诵、死气沉沉,与其和他们讲一堆有用的废话,不如把目标可视化,虽然看似只是得到了一个小奖励,但背后的却是孩子学习态度的转变。

在这一周里,我试图把教具变得越来越丰富,我用彩笔写出few, a few, little, a little这四个单词,用磁铁吸在黑板上,并做出一些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卡片。原本很难的知识点,孩子们的目光跟随着黑板上一个个移动的单词,竟然顺利地掌握了。我心里欣喜:这个方法可行。孩子的观察能力很强,他们能够看出教师是否在真正用心准备一堂课。当你对他们负责的时候,他们回馈给你的可能会更多。

与此同时,我也在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创意性作业。永远都抄不完的“三英一汉”到底带给了学生什么?他们机械无意义的抄写到底收获了多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这又好像是英语学习必经之路。那要怎么办呢?我想到了“作业配画”。初次提及时,他们纷纷面露苦相,表示自己做不到,但一旦行动起来,他们笔下的世界却又是如此不同: 有的是“恐怖派”,有的是“极简派”,有的呼之欲出,而有的又十分费解。他们兴致勃勃地创作着,又急不可耐地想跟同桌分享自己的“大作”,英语作业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当他们一笔一画把单词表现的意思画出来的时候,我想这个单词他们已经掌握了。图文记忆也许更适合孩子。

      我一直在做新的尝试,尝试不一定意味着成功,不尝试的人永远不会犯错,而我,不怕犯错。期望遇见更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