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自修》

  毛泽东离开一中后,制订了庞大的自修计划,还一头扎进省立图书馆里,每天博览群书,砥砺苦读,风雨无阻。每天早上,国书馆一开门,他就进去,中午随便两个米饼充饥,直到下午闭馆时,他才离开。

  放着老师的课,他不听,好好的中学,他不上,却偏偏要到图书馆自学。毛泽东的这种行为,在同学眼里,十分怪异,可毛泽东却觉得,图书馆是他最快乐的天堂。在这里,不用再为繁琐规矩所累,自己多学习,自己做主,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在那里他读了许多书籍,史记、论语、大学、中庸、周易、庄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还有竹林七贤、王阳明。其中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格物致知,致良知对毛泽东影响最大。法家的横行霸道和合纵连横对他影响也不小,除此之外他还看了许多外国小说、哲学、历史。

  毛泽东读到了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他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还读了卢梭的著作,以及斯宾塞的《逻辑学》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他也看过,还重点研究并且研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他对德国哲学以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康德非常敬佩,维特根斯坦也是他的偶像。毛泽东对西班牙伟大诗人作家塞万提斯写的《堂吉诃德》也情有独钟。他将古希腊的诗歌、罗曼史、神话和枯燥的俄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历史,以及哲学等方面的书,混着来读。

  在图书馆,毛泽东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对自己的未来,也开始有了打算。大家知道,自隋唐以来,延至大清,千百年来,平民子弟都只能通过寒窗苦读,金榜题名,走科举这条路子,才能进入国家中枢,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民国建立之初,科举这条路,一下子被堵死了。那么新体制下,作为一个没钱、没背景的农家子弟,又如何成为政治精英,实现自己的社会抱负呢?正是在群书博览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通过读书他发现,西方社会精英,是通过组建政党,发布施政纲领,参与政治竞选,控制议会多数,然后改组政府,来实现政治抱负的。所以,他当时幼稚地认为,既然走向共和了,这些游戏规则,在未来的中国,也将适用。恰恰在毛泽东自修期间,北京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宋教仁率领国民党,通过议会选举,获得了多数席位,准备组建新内阁,这件事也让毛泽东深受振奋。

  虽然在图书馆里,自由自在地读书,无拘无束地遐想,让毛泽东的精神生活,十分满足,然而自一中退学后,他的物质生活,却陷入了极其艰辛的境地。那时,他住简陋的湘潭会馆,吃着最便宜的饭菜,同住一起的,还有退伍的士兵、脚夫和工匠,他们之间经常吵架。有一晚,还发生了武力冲突,他跑到厕所里,才逃过了一劫。

  尽管如此,毛泽东并未放弃自学的信念,然而,在他苦中作乐之时,一件意外之事的发生,打断了他的自修生涯。原来,毛泽东从学校退学后,一直瞒着家里,父母并不知情,谁曾想,一个韶山老表进城,恰巧在会馆里见到了他,回去就把这事告诉了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

  毛顺生知道后,火冒三丈,大发雷霆。他向儿子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进学校,就不再给一分钱了。这时,会馆因发生冲突的事,也不让毛泽东他们住了。他必须另找托身之所。因为没钱,吃住都成了问题,没办法,他只好又开始留心那些招生广告了。

  那究竟考哪种学校,既能解决生活窘迫,又不与自己的理想发生矛盾呢?思来想去,毛泽东还是觉得,做教师比较合适。因为当老师,一是能通过与学生互动,练习口才,二来做教师,闲暇时间也比较多,上完课后,可利用业余时间,多写些文章,办办刊物。正好湖南师范学校的广告打动了他,就这样,毛泽东结束了半年的自修生涯,开始了一个师范生的旅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