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初中的部分同学们相邀粤东潮州一日游。实际上说起潮州城,我甚至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
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好像与之特别有缘,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但正儿八经的要说说喜欢或亲近的缘由,还真讲不出道道来,反正就喜欢呗。喜欢它所讲的闽南潮汕话,喜欢它的悠闲慢节奏,更喜欢潮州古城它所保留的众多原汁原味的“古早”气息。“茶股烘炉”不缓不急煮泡的单枞功夫茶、美轮美奂的“潮州瓷器”、健胃消食的饯果“老香圆”(佛手瓜)、秘制丰满含汁的囱鹅,很多很多的喜欢……
小的时候,总以为潮州是很远很大的地方,老辈人口中时常说的“潮州碗盘铜锣器”,懵懵懂懂不知所云,也说不清潮州是个城市或许是一个地区。因为早期在我们海岛走街串巷“摇杂钿”(卖货郎)、“补鼎补鉎锅”、“打拳头卖膏药”、“捏面人儿”等等的小货担或手工艺人,大多来自于汕头揭阳潮州等地区,乡邻们笑称他们为“广东仔”,原意更多的是夸赞广东人的头脑活络思想超前,他们开拓进取,精通生意经。然而他们一般都会自豪的说自己是来自于潮州府的人,是“潮州人”。所讲的潮腔尾音往上飘,鼻腔共鸣声音特别轻柔好听,就叫“爹~揪~狼”。
开始认识潮州,除了小学的课本读的赵州桥,知道了中国四大古桥,进而记住了广济桥。后来看戏剧《梁祝》《唐伯虎点秋香》,进而知道了闽南泉州才子陈三与粤东潮州佳人五娘浪漫的爱情故事,情节堪比《梁祝》的《陈三五娘》《陈三磨镜》,在大闽南和台湾民间脍炙人口,主人翁挣脱封建礼数,最终求得美满姻缘的故事代代相传。
旅行的中巴车辆在高速路上奔驰,从东山岛出发,到达潮州古城不外一个多少时的车程。但难以想象早在南宋末年,来自泉州府的陈三,是经历怎样的艰辛,才得以来到距离遥远的潮州府,与五娘相互会面并最终抱得美人归的美好结局。文史记载故事实有其原型,但我想这应该是热爱生活的大闽南地区人们,透过剧情故事,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吧。
下了高速进入潮州市,车子驶上新修建的韩江大桥。眺望右边江面远处,闻名遐迩广济桥跨卧韩江。广济桥俗称湘子桥,潮州当地人更喜欢以后者称之。有关古桥的来历,富于神话传说的故事便非“仙佛造桥”莫属了。
传说古早时候,韩湘子与广济和尚邀约比赛,从江的东西两岸开始斗法建造大桥,双方分别邀请了八仙和十八罗汉帮忙,为己方大施法力造桥,各显神通。眼见日夜赶工所造的大桥即将合龙时,八仙和十八罗汉分别逼到“污秽”,破了法力。无奈之下,何仙姑把宝器莲花抛下江,花瓢在江心散开来,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见状,也急忙把禅杖丢到江心,变成长绳,把十八条梭船连成浮桥。
喜欢潮州,就是偏爱这些广为流传的古老而神奇的传说,更希望让所有的美好传说,变成真实的往事来解读它。
潮州古城望江楼前的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一体,“世界上最早启闭式桥梁”。专家考证是我国古桥的孤例,桥中段用十八梭木船并排搭板为桥面,铁链固锁,整座桥梁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如今,当旅行者在广济桥堤坝岸边留影拍照,面对顺流而来汹涌澎湃的江水,仿佛可见当年在大江的两岸,面对大江水深流急,人声鼎沸的造桥劳动场景,感叹古时筑桥劳动人民的伟大壮举。
经望江楼城门洞,可进入潮州古城,便是新建造的牌坊街了。潮州的牌坊数量和规模据说全国第一,站在街口交汇处,往前后一望,密集的牌坊,其视觉冲击力让人印象深刻。到了牌坊街,最多就是潮州的地方小吃和特产店,虽然少了些真正的古早味,但你想象中所最喜欢的物件,不经意间在街边的某个小店却往往可以淘到手。
很多次来潮州,午后的牌坊街,喜欢独自一人,拐入牌坊下的旧街巷,看看古旧的老宅,听听潮音婉转吟唱,感受本土人们日常的生活,真实而平凡,倍感亲切。也或移步到街沿的凤凰茶店,找店主老板坐坐,摸摸那两只憨憨的“大虎猫”,共同感受“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舒适而恣意。
潮州古城街中央有粤东第一古刹开元寺。同学们约定时间在寺里聚集。开元寺以古庙结构建筑四平八稳地场广阔而著称,旅行的游客如果在古城牌坊街游玩累了,可踱步入寺歇歇脚,凭廊栏光滑的石条,席位而坐,聆听庙宇脊角垂挂的风铃声,“铛-铛”轻鸣的律韵入耳,炉香氤氲缭绕,不高的红砖寺庙墙壁,便隔断了寺外井市的喧嚣和熙攘,身临其境,人不由自主的一下子就静沉了下来。
开元寺自唐始兴建,历代缮修晋封,据说是现今保存最完善的庙宇,远近香客慕名,纷至沓来香火鼎盛。寺里佛院广场有两棵两人尚可合围硕大的菩提树,有一次听当地一位老者说,它们是从闽南厦门南普陀移迁植种的。其枝繁叶茂,枝桠漫沿向上攀升,浓荫蔽日。每次到了开元寺,必沿廊道拐进右边僧众用斋的后院汲水洗把脸,以求静心。
说潮州的历史文化,就得提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韩文公祠碑文记载,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事件,韩愈被贬斥为潮州刺史,那时的潮州包括岭南整个区域,那可是极为偏僻,还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方。韩愈虽仅掌政潮州地方事务八个月的时间,却为这个古老却尚未开化的地方带来了新的文明。
韩愈之所以比其他历代入潮官员更值称颂,最重要的是其顺应历史潮流,把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付诸于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的行动,对潮州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史无前例的拉动。韩愈在潮州延师兴学、驱鳄除害、关心农桑、释放奴隶,言传身教,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州人奉为神。后人为了纪念缅怀韩愈的功德,从此把潮州的江山易姓为“韩”。
午后,大家从古城下水门楼出发,到位于韩江的东岸的韩文公祠一游。韩文公祠,建在笔架山中峰,倚山临水,据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仰望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从韩山师院后门右侧坊牌进入文公祠,祠内的石柱镌刻楹联、四壁是历代的碑刻,大多记载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祠的右侧甬道刻有近现代知名人物对韩愈的敬仰颂文。文公祠中的“韩词橡木”园繁花嫩叶,回廊楼阁清幽雅典,蕴含书香文气,让人留恋不舍。
登上韩文公祠顶端,立祠院前台,凭栏凝望,潮州古城尽收眼底。你看,粼粼碧波绕城而过的鳄溪改名为韩江,身后绵延起伏的笔架青山改谓韩山,驻足的韩文公祠,与对岸古城的粤东首邑望江楼遥遥相望……它们与潮州古城相依互偎,渊源流长。
都说福建的厦漳泉和广东的潮州地区,均属于大闽南的区域范畴。“虽境土有闽粤之异,而风俗无潮樟之分”。与我们同宗同源的地方,其实这才是我真正喜欢上潮州的缘由啊。
同行的同学们小的时候在铜山古城里读书学习,学校周边有中国四大武庙的铜山关帝庙,明古城。游潮州古城,大家切身感受了它古老的韵味,与时俱进的众多的“潮”。因此纷纷谈论起故乡海岛与潮州的“相关雷同”:潮州府有韩文公祠,铜山古城有朱文公(朱熹)祠;潮州府有内八景外八景新八景,铜山古城同样有铜山十八景。它们都是乡土历史沉淀的宝贝,也是历史人文追根溯源的地方。
每一次到潮州游玩,时间都挺短的,等回家时再想一想,总感觉留下些许看不够玩不透的遗憾,勾起我再下一次继续前往的欲望。苏辙有诗“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当闲暇时,定将再次邀约好友,到这座“以韩为姓的潮州”古城走走,再停停。也算是自娱“乐在山水间”……
2018/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