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2019年5月16日上午第四节初24班,又一次完成了《写出事件的波澜》作文教学,说“又”,是因为上周在高平三甲中学已然围绕这样的主题内容讲授了一节公开课,但这一次重新做了新的调整,新的尝试,说实话,感觉风险大,却体验多。这一周的听评课活动,带给了我很多思考,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今天在这里梳理一下自己的教学构思和评课感悟,与君分享。
一、教学构思
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日常记叙文类作文主要围绕具体的事件来写,怎么叙事?需要细节处的语言修炼,也需要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才能妙趣横生,吸引读者。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波澜起伏的情节呢?其实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本节公开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材料的分析来归纳创设波澜的三种普遍的方法,进而在思维上进行进一步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在方法的指导下,形成较为缜密而有创意的思维框架,并在这样的思维框架的支撑下,再加入细节处的描写,方可达到写作内容的引人入胜。
教学环节主要由分析材料和课堂练习两部分构成。课堂开始由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引入,自读三则故事《纪晓岚祝寿》《相亲》《窗》,勾画故事情节设计的巧妙精彩之处。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分析《纪晓岚祝寿》中的关键四句话,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到这个故事的妙处在于每一句话说出来都让人原本设定和预期的结局发生了反转,最终共同归纳出“误会”引起了波澜。剩余两个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分析,《相亲》中因为男女骑车、骑电动,到停车场发现开豪车,进而在租车公司巧妙相遇,归纳出情节设计之巧合,进而引申主题探究,归纳出虚荣心作祟;《窗》一文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进行了大量的铺垫,最终产生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同时在结尾处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结局,归纳出意外法。
创设波澜的方法归纳好之后,接下来设计了两个思维碰撞的小练习:《水浒传》节选故事排序,注意故事发展的关键句,“修车老汉、撒钉子、车祸”连词成句训练,注意使用到今天所学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大部分学生们能够很快的对《水浒传》的故事进行排序(其中对于名著不熟悉的同学也能够引导通过关键句来进行排序),进而积极投入到连词成段的情境中,想办法使用今天学习到的方法,合理巧妙的进行构思,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综合一节课来看,课堂展示环节中充分的展示出了思维碰撞和课堂生成,值得让人兴奋,但也有不足之处:如第一部分《纪晓岚祝寿》故事中引导学生找到精彩的波澜处时应该点明,所谓“波澜”就是本该是理所当然却故意转折,让人心生疑惑,进而引发阅读兴趣;第二部分连词成段训练中对于学生设计的故事思路应有主题上的适当引导,可以反映“救人者自救”或“惩恶扬善”的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另外要注意在平时的练笔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灵活运用,这样可以使文章情节引人入胜,跌宕起伏。
二、评课感悟
一周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公开课过后,加上马何义老师高屋建瓴的点评交流,让我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大局意识上都有了新的思考。
(一)课标要求
对照高中语文课标形成的学科素养核心要求,是将从前的“听说读写“基本要求”合归到语言建构与应用中,而多变生出三重要求: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让我意识到虽为初中老师,却要站在更高一级的层级上去解读课程标准,去对应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同时对于优秀的孩子可以拔高要求实现初中到高中的完美衔接和过度。
(二)课程意识
作为中青年教师,应该有课程意识。要建立正确的课程观,需要首先正确理解“建构课程、解构课程、重建课程”的内涵,即从揣摩专家意图到形成个人内心理解,再到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体系,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完善自我,形成风格。
(三)日常要求
1.课堂回答问题规则:需要在教学初期就有意识地与学生达成共识,可由小组商定,人人皆知,
2.课堂回答问题的规矩:要明确要求且严谨对待,需要养成透过文本来解读深层次含义的习惯,注意规范语言表达,力求完整,学会综合概括,不能凭感觉模糊回答。与此同时还要分层教学,尽量关注到全体学生。通过这样的日常训练扎实地进行之后,最终想要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即形成了语言构建,语文素养便潜移默化中有了提升。
3.学生主体地位要体现,激发思维发展。
语言建构是积累,思维训练是关键,最终指向灵活作用。如何激发思维?必须要以方法为抓手,凭借教学支架来进行。这里的支架可以是教师钻研文本后根据学情创设出的问题主线,可以凭借课后题来梳理,可以是设计的活动等,无论那种形式的支架,目的都在于激发思维,形成聚焦。思维构建的形成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构建的深入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程意识的大局观里,有更高的立足点,更远的发展目标,扎实地在日常课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活动,运用支架训练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活动性,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引爆思维碰撞,辅助以文化传承的渗透,进而提升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