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个快乐的学画儿人
许多家长在问:
为什么我的孩子学到的美术
就是不如其他孩子来得漂亮?
怎么人家的作品看起来都那么大气,
自己家孩子的作品就一张张都那么小家子气?
对于幼儿美术,
学美术的最大好处在于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表现能力,
让孩子喜欢美术,
“愿意”用自己的画笔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让孩子“画面整洁,
色彩鲜艳,构图饱满”。
真正的美术教育是让孩子
要学会用手中的笔表达他们的内心。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长大之后都能成为画家,
成为画家,可能要靠一部分孩子的天赋,
但喜欢美术,却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相对于纯熟的美术技法,孩子健全的心智,
健康的艺术欣赏能力,
个性的培养和彰显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色彩,构图,画面,
我们有责任创造条件让他们接受和感知,
可是我们却没有权利帮助孩子决定。
2
孩子的内心世界在画里
如果孩子的胆子比较小,
孩子画的画就会比较小,
因为他觉得画得小一些会比较“安全”。
相反的,如果孩子性格特别外向,
他的画就会很大,这反映出孩子的性格特征……
怕什么呀,大不了换一张纸!
如果一个孩子情绪很低落,
他画中的主人公就会不开心,也沾上他的情绪。
而色彩方面呢,他也会选择一些比较深的色彩,
如黑色,深蓝色,咖啡色。
这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与艺术的共鸣,
也是孩子对美术的感悟。
在美术指导中,可以引导孩子们考虑构图,
但不必直接告诉孩子你必须画多大。
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告诉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画。
如果单纯用专业技术来要求孩子,
而不考虑孩子的心理,
孩子长大以后充其量会成为一个画匠。
只有让孩子从心底里喜欢画,
让孩子对艺术作品产生共鸣,
我们的教育目的才真正达到了。
3
被“教掉”的才情
为了构图饱满,
很多老师常常会说“我画多大,你们就画多大!”
这是对孩子统一规格,
许多美术老师都在使用,
它可以简便地为孩子提供构图的“技巧”,
而且这样出来的作品的确是又大气,又好看。
可是这些东西只是表面的,
孩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
孩子并没有得到关于构图的知识,
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胆子小的孩子被迫画大,
心理很容易承受巨大的压力,
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所以,没有心理引导而直接让孩子
画大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在提供给孩子必要的技术支持时,
应当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建构自己的作品。
性格内敛的孩子多喜欢用
相对柔和的颜色或是较暗的颜色,
涂色时一般不会喜欢选择抢眼的
红、黄、蓝、绿,
多用混合色:粉红、浅绿、咖啡,
不太爱用对比强烈的颜色。
而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他们用色方面就比较大胆,
红,黄,蓝,对比也比较鲜明,用色比较深。
我们当然希望会有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但刻意的用色,会掩盖孩子真正的内心。
与作品的效果相比,
孩子情绪情感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真正把美术当成一种情感表达的需要时,
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4
珍贵的是孩子们的灵感
记得一次画小鸟聚会,
有个小朋友的画里天空中有许多很乱的线,
我皱着眉头问他是什么,
他骄傲地对我说:
“小鸟结婚啦,这是彩条,就是喷的那种彩条!”
还有一次画大象,
画面上有黑压压一大片,什么也看不出来,
孩子眉飞色舞地告诉我:
这是老鼠大军,来吃大象啦!
一次我们画漂亮的大乌龟,
小朋友的画面上多了一条直立的小鱼,
旁边黑糊糊的,他自豪地对我说:
“老师,看啊,小鱼给小乌龟送花啦!”
不知多少次了,
孩子们画中的灵动深深地感动和吸引着我。
我常常想:
如果哪个艺术家找不到灵感了,就到美术班来吧,
那儿充满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孩予们也深深陶醉于自己创作的艺术殿堂之中。
在这里,他们拥有真正的快乐,
这些快乐,都写在他们的脸上。
他们正用自己敏锐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世界,
并把他们的感触融入自己的画中。
常常听到刚学画画的孩子的家长质问孩子:
“这画的是什么呀,这么乱!
你看人家谁,画得多好!”
我可以想见当时孩子脸上那沮丧的表情,
我的心也被刺痛着。
当孩子满怀期待地要为自己的家长讲述
自己作品中灵动的故事时,
家长的质问如同一盆冰冷的水泼在孩子的心上。
也许很多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的画构图不如别人完整,
色彩不如别人鲜艳,
但很多时候可曾试着去理解?
也许是构思情节的时间占去了涂色的时间,
也许是灵动的思绪影响了孩子的构图。
试着去欣赏孩子们的画吧!
即便他们什么也没有画出来,
至少,这些看起来“什么都不是”的符号
传达了他们美好的心意,
记载着他们成长的历程。
他们只是手的控制力还达不到,
只是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还没有发展得很成熟,
只是涂色的技法还不够纯熟,
而这些,都是靠质问不能改变的。
可是他们喜欢画画,喜欢看画,
喜欢上美术课,能够体会到画中的感觉,
而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