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 星期天 阴 昭通市
1、原文
通行版: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甲乙本: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2、翻译
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世,教化人不用言语。“道”为万物做事但是找不到开始的起点,不恃以为功,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万物反而离不开“道”。
3、罗大伦博士对“无为”的解读如下:
处无为之事,是为还是不为?“道”为万物所做,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天之道”为天下万物:“作、生、为、成功”。但是对自己却:“弗始、弗有、弗恃、弗居”。该章阐发《道德经》主旨:依照“天之道”来制定“圣人之道”。按“天之道”:“为”是对众生,“无为”是对领导者自己。
“无为”是教人们放下欲望去做事,低调做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领导者不要为自己的名利去做事,放下对形名的执着,为众生去做事,就是“无为”。由此可见,老子并不是消极避世之人。
4、自我感悟
罗大伦博士的讲解,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自己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读。过去自己对“无为”的理解就是:什么都不干,不要有太多作为,凡事尽量顺其自然。
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错误的原因有二:
一是自己解读《道德经》的角度错了。《道德经》是写给领导者的领导准则,而不是写给芸芸众生修身养性的普通读物。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有着天壤之别。
例如:你自己的家人违法了,你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帮他开脱;而如果是受害者一方,则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将他绳之以法为快。这就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很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是自己应用“无为”的对象从根本上错了。按照罗大伦博士对《道德经》的解读,“无为”的对象是对领导着自己,而“有为”是对你所领导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团队领导者,要尽量放低自己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他人去服务,对他人有益,即利他;但对于自己,却不要太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也就是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