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减负”,大家还记得吗?2018年末,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史上最严的“减负三十条”,对校内、校外、家庭、政府四个层面的减负工作全面明确责任并提出要求。
2019年以来,各地结合实际陆续出台减负方案,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查校外培训机构,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减负而造成的家校矛盾貌似从来就没有消停过。
最近,南京减负又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风,以至于“南京家长疯了!”传遍网络社交平台,听说浙江也出台了“减负33条”。一时间,“减负”这个老生常谈的教育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其实,减负看似是一个数学版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现实版的社会问题。各地的减负令不管有多少条,其核心就是减掉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缩短学生的在校时间,减掉不规范的校外培训机构,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减少考试次数等等。
按说,减负是一件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苦用心”,做为最疼爱孩子的家长,应该高兴才对,但为什么不领情呢?
作为家长,我们养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成人成才,出人头地,将来有个好前程,让自己的后半生有个依靠。
而要做到这一点,送孩子到学校上学、考学就是唯一正确又相对公平的途径。但问题是从古至今,上学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不但需要地点,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地拼脑瓜子,而且需要时间,反复刷题、死记硬背地拼身板儿。
考学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了,它不仅是一次文化知识的考试,更是一场人文素养的考验。它需要智力,更需要毅力,需要底气,更需要勇气,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尤其是对学习处在中下或者农村的学生来说,为了考上理想的中学、大学,就需要晚睡早起,笨鸟先飞。加倍努力,用勤补拙。
再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入职的门槛越来越高。如果让孩子今天因减负而“少壮不努力”,明天就会“老大徒伤悲”。
因此,对于当下的家长来说,孩子的上学问题就是家庭的头等大事儿,自己优秀的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自己不行的家长,更希望孩子比自己强。于是,家长从孩子孕育的起跑线开始,就自觉不自觉地开启了“拼娃”模式,拼命赚钱买学区房给娃择校,拼上老本花重金给娃补课,拼上精力陪娃写作业。怎一个“拼”字了得!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无形中都被裹挟进了教育的赛道(剧场),如果有一个人抢跑、站起来看戏,后边的人就会效仿,跟着抢跑、跟着站起来。如果你不抢跑、不站起来,你就会落后、就会看不到戏。这就是社会现实,这就是竞争压力。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是,逼疯家长的不是“减负”,而是竞争压力。作为父母,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快快乐乐成长。作为家长,何尝不知道国家“减负”的“良苦用心”,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大家说是不是呢?
(作者:颗粒儿,草根教师,自媒体平台原创作者。思考教育现状,研究家教方法,关注教师群体,关爱孩子成长。期盼您真心的关注,期待您真诚的鼓励!公众号,颗粒儿絮语 ,ID:kelierxuyu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