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幻小说而言,一般来说,读者更注重的是作者对未来世界的构想和科技发展的预测,以及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应对和反应。光怪陆离的新式武器和新鲜的电子产品以及在各种危机中及时出现的孤单英雄总是让人眼花缭乱并被激荡的情节深深吸引。但看过《沙丘》以后,你会觉得,如果一本科幻小说只有这些支撑的话,未免有些单薄。
这并不是说,《沙丘》一书没有这些。相反,作者以宏大的宇宙为背景,为我们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一颗宇宙中叫“沙丘”的星球。这个星球上有着先进的水回收系统,甚至连人身体内的水分都可以循环回收。新式武器也是应有尽有,安全保护系统也是先进到让人咋舌。在情节推进上,作者从厄崔迪家族的小男孩保罗十几岁开始写起,在浩瀚的沙漠背景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圣战,这场圣战串起了《沙丘》第一部的线索。《沙丘2——沙丘救世主》则是从圣战结束后保罗当上皇帝展开。此时,圣战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保罗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他名义上的妻子伊勒琅反对他,他宠爱的契尼却一直没能为他生下继承人,特莱拉人和宇航商会以及贝尼·杰瑟里特姐妹团正在针对他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阴谋。保罗能否感知阴谋并粉碎阴谋,是读者在打开第二部时最担心的问题。
两本书情节都非常引人入胜,并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吊了起来。可不论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都没有那种迫不及待要赶紧跳到后面看结局的急切。《沙丘》是需要你慢节奏读,细细咀嚼的书。这是因为作者在叙述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了关于某个问题的思考,并金句频出。你必须结合人物的身份及当时的环境仔细咂摸才能品出其含义。
相对于第一部而言,《沙丘2》的线索更清晰明了,人物塑造也更集中,也因此,其中的思辨部分更能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
在这本书中保罗作为一个皇帝,一个统治者从更深的层次对战争、政治、个人崇拜及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反省。
对于他亲自发动、领导的圣战,保罗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威力。为此,他研究了“地球的黄金时代”,虽然对于沙丘人来说,这是很遥远的古代。他在和下属的谈话中,提到了成吉思汗和希特勒。作为统治者,成吉思汗杀了四百万人,希特勒杀了六百万人,而在圣战中,保罗杀了六百一十亿人,灭绝了九十颗星球,使五百颗星球元气大伤,消灭了四十种宗教,一百代人以后,人类才能从圣战中恢复过来!这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而是血淋淋的现实。随着科技的发展,权力的膨胀,战争带来的死亡人数越来越多,造成的灾难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不管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不管军事学家和政治学家怎么下定义,战争都是残忍的!但在野心家眼中,战争只是一种工具:“战争很有用”“它刺激社会的新陈代谢,它增强政府职能,它传播基因种群。宇宙之中再没有什么的生命力比得上战争。(比加斯语)”对于圣战,保罗感到愧疚甚至后悔,但并不是所有实践战争的人都这么想。未来战争如何走向,人类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似乎很遥远,却又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战争过后,是狂热的个人崇拜。历史上,几乎每一场个人崇拜在达到高潮后都会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混乱甚至倒退,人们的思想已经无法正常运转,更谈何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保罗不喜欢人们把他神化,更反对造神运动,但他已经阻止不了了!统治也需要个人崇拜,就像他本人在议会上的指令一样:“我是这个领域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无论活着还是死去,我的权威都将持续下去。我的统治就是经济”。他是人们心中的神袛,是穆阿迪布,他所作的一切都不容置疑。保罗厌恶这些,他深深了解人的本质,他最后抵挡住了诱惑,拒绝了把他最爱的契尼做成死灵,他瞎了眼睛,遵循弗雷曼人的传统将自己放逐到了沙漠中,成了自由的个体。他觉得这是另一种永恒,是灵魂和精神的永恒!
同样的,关于宗教和政府,文中也做了精彩的论述,尤其是杰西卡夫人在信中所写的那一段引人深思。“政府不能既是宗教,又独断专行。宗教体验有其自发性,法律却要压制这种自发性。而没有法律,政府就无法统治。”在后面的章节中,保罗亲身体会到了他自己制造出的悖论。这些都值得认真思考才能体会其中深意。
此外,关于人类基因的控制和传承,肉体复活也就是死灵制造技术及其应用,文中也有专门的论述,同样精彩,值得一读。
这些思想既有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也有对未来社会的担忧,它们分散在书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信件的交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中,甚至以旁观者身份出现的旁白、叙述中,看似拖慢了情节的进程,实则把故事导入更深的思想探索中。
弗兰克·赫伯特不愧是科幻文学的巨匠,他不仅给我们创造出了斑斓辉煌的沙丘世界,构建了复杂庞大的情节,还搭建出一条通往现实与未来的思维之桥,让我们能顺着这座桥,看到一个自由绚烂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