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无戒老师的写作课进行到了第11课,而我的每日写作也进入了第84天。在这84天的写作中,听了无戒老师11节课,越来越发现,相比于技巧,底层逻辑和心法才是让人能持续写作的最核心的东西,也是能让写作之路走得更稳,从写作中收获成长的基础。
比如这第11节课的主题是:养成思考力,让作品言之有物。
很多写作者常常有这样的迷思,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深度。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就没有什么深度,我们每天的思考就没有什么深度,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呢?
我们常说“有感而发”,是啊,有感才能发,无感怎么发呢?感从哪里来?感就从我们每日的所见所闻中来,而感是什么,感就是所见所闻带给我们的感想、感慨。那份感想、感慨积聚在我们的心中,快要满出来,不吐不快,于是我们需要发出来,用文字、用画面、用影像表达出来。
从看到、听到、读到,再到表达出来,这中间需要经过感受和思考这个过程,没有经过这个过程,落实到文字上,那就是流水账;而经过了这个感想的过程,再用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是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
无戒老师在课程中,用“为什么文章没有深度?”、“怎样提高文章深度?”、“怎样练习思考的高度和深度?”和“什么样的作品才叫言之有物?”,这四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们重视提升思考力、养成思考习惯的重要性,以及提升思考力的小方法。
写作本身就是提升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
无戒老师反复强调,要提升思考力,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而思考力怎么提升呢?坐在桌子前,撅起嘴,把笔夹在嘴唇和鼻子中间,托着腮帮子,抬头45度望向窗外的天空,就能够成为思想家吗?
显然不可能。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无论多精彩的奇思妙想,无论多有深度的问题思考,如果不表达出来,那只是空想。
我们必须把想到的记录下来,哪怕几个关键词,哪怕几句话。而要提升思考力,仅仅单纯记录是不够,我们必须用一定结构的文章,把这些零散的内容组织起来。这个组织的过程,就是提升脑力、训练思考力,甚至提升我们个人能力的过程。
记得有个同事讲过一位在省级部门工作的朋友A的经历。起初,A和很多刚入职的年轻人一样,一开始会处理很多统计的工作。而让A在报表工作岗位上被领导提拔重用,不是他数据统计得特别好,表格做得快人一步。而是,他从统计表中看到了问题,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及其背后的关系变成了报告。从而,A脱颖而出。
无论我们想得多好,都不如记录下来变成文章更为缜密。这个缜密,体现的就是思考力。为什么在很多时候,文章写得不错的人在职场上都比较有存在感?最重要的就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参与写作的这个人,就进行了一次思考。这项工作要达到什么目标?有什么步骤?要怎样推进?需要什么资源?会遇到什么问题?当一系列问题被提出,又被解决,至少在这趟文字之旅中,写作者已经对这件工作进行了一次“纸上预演”。而一份份计划、方案、总结、报告、信息的撰写过程,就是一次次思考的练习和能力的提升。而思考能力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升。
做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既然思考和写作可以相互促进,并且共同作用于我们的成长,那么就要有意识地让思考和写作融入日常,并且把这两件事融合为一件事的两个步骤,而不是割裂开来。
无戒老师在课程中反反复复强调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这首先就要求我们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一个优秀的观察者,并成为“问题儿童”,不断地问为什么。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位把统计表写成报告,从而被领导赏识的A同志,就是能够在看似枯燥的统计表中,发现了数据之间的关联、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这就是无戒老师在课程中不止一次提到的要分析,要总结。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必定是优秀的观察者,也是优秀的问题发现者。有人曾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脱离不了“真”、“善”、“美”,这三个方面。但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能衍生出无数文学作品。就算“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也总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把这些看似“不新鲜”的事,写成新的故事。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高度,去观察、去思考,即使是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也要多问为什么,多问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换成别人会怎么做等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光提问还不够,还要去想解决的办法。很多作家都说过类似的话,他们写作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要解答自己心中的一个问题,为了找寻一个答案。于是,他们书写,并在书写中寻找答案,在书写中纾解情绪,在书写中救赎自己。而他们在为自己寻找答案的同时,也帮助、感动和影响了读者。
也许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成熟,也不全面,但也有其积极意义,它们可以成为对别人的启发,甚至成为别人站得更高的“肩膀”。科技的进步、思想的发展、人类的前进不都是在这样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给出结论、推翻结论、完善更新之中一点一点推进的吗?
无戒学堂日更第8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