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才能不被外境干扰,做每一刻该做的事
杨绛老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所以,还有什么所必须去执着,必须去控制,必须去得到,我们用尽全力从外界抓取来获得满足感,其实并未真正看透,生命是独立的,无论你今天与谁为伍,都应当全心全意过好自己的一生。
或苦或甜皆是人间滋味,皆是生活常态,没有永恒的逆境,也没有永恒的顺景,事在人为,应当是做好每个当下该做的事情。
佛家所言极是,吃饭时就吃饭,睡觉就睡觉,不去等待什么,不去刻意执着什么,把每个当下认真的过好,就串联成了我们有意义的一生。
既然我们被财、情、欲所控制所烦恼,但我们又一直都明白,每个人最后的归宿都是黄土,那为什么还要去为这些外在的东西所迷惑和烦恼,生命本身的运动过程才应当是意义所在,过分的执着将会得到无尽的痛苦。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对富人和穷人的心理幸福指数做了一个实验对比,富人到了富可敌国的时候依旧痛苦,因为他不知道下一步又该挑战什么,这或许应了“无敌,是多么寂寞”的真实含义。而穷人,因为生计劳苦奔波,或许某天得到了几百块意外奖金就能让他高兴好几天,然而几天后他又开始陷入疲劳奔走当中,依旧焦虑无助。所以不论一个人拥有财产的多少,都无法真的让其从内心感受到充足的幸福,这一切都源自于各种不同的执着和控制感。
焦虑在当下是普遍的,富人穷人都有各自的焦虑。而要想真正的获得内心的平静幸福,则需心定。定,指的并非不作为不进取,而是过好每个阶段,做好每件有意义的事情,不用过分计较后果,生命本是无常运动着的,没有什么能恒久不变,唯有自己的内心,心定,则不被外境所牵引扰乱,扰的自己惶惶不安,一辈子就那么几十百来年,何苦将一生过得如此悲苦黯淡。
有位心理专栏作者写的一段话让我颇有感悟:人生就像你在一个站台等公交车,你有沉重的行囊,而焦虑烦恼恐惧就像这些行囊,你等车的时候,非要把它扛在肩上,压的自己喘不过气,然而公车却并不会因此就早点来到,当你放下那些个行囊,会发现公车依然会如期而至。
李银河老师对佛教众生皆苦的看法亦是参悟至深的:
所谓众生皆苦,那是微观视角,万物皆空,乃是宏观视角。
而人类,我们这等普通的众生,要想获得永恒的平静喜乐,则因努力修炼培养宏观视觉去对待种种挫折不幸。
幸福的感觉都相同,不幸的人生真的各有各的不幸,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没有谁比谁更痛苦,也没有谁比谁更轻松,但,跳开世俗的烦恼来看,其实生活本身应当是始终充满美好喜乐的,是我们不愿去看去发掘,总把眼光聚焦在那些未能得到或者未能控制的事情上,忽略已经历和拥有过的那些温暖与美好。
积极心理学教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书中,有提到练习乐观积极心态的方法,就是常去反驳那些糟糕的状况,你会发现,你所以为不幸的活着糟糕的或者是不能应付的,其实在很久以前你就经历过很多次,并且经过自己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调节的努力,你都顺利度过了,你都感受过美好了。并教大家可以每天记录一些小而美的事情,不要总想着什么宏图大业以蒙蔽自己的发现美的那双眼睛,那些小而美的事情才是真正带给人平静幸福的源源动力。
例如今天的我,跟团队小伙伴在一起拍摄短视频,很累,就那么几个人,每个人都身兼多职,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但我没有看到任何人气馁,我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努力支撑努力做好每件事,我发现他们身上的光环:勤奋、踏实、不怕苦。就是这样很小的事情,都能触动到自己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再比如,当下的环境,我在此刻安静的码文字,干净的桌布,被可爱的贴纸包裹的笔记本,桌上一盆上个月买来的椰子(盆栽),柔和的光线,这当下的所有静态美都能足以让我心生感动。
我想,这就是当下的意义,过去这一刻,就再也回不来,何苦还要将所有的念力都紧锁在那些根本无意义的担心和恐惧上,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是这样时常被美好所包围着的,一念向善一念向恶,选择看见美好的态度,生活给予我们的就会是美好,平静,喜乐,愉悦。
当内心平静,认真过好当下,不产生那些无畏的妄念,焦虑烦恼自然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