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日本的茶文化由中国传入,日本茶道流传至今,已然在各个流派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制,每一个细节动作都有着严格要求,反观中国茶艺,似乎从来没有一套严格、系统的操作要求,不同的人在细节上的操作全然不同,这是百花齐放还是中国茶文化的没落?
这次的讨论源自于虾皮对于茶艺是否有标准化操作规范的疑问,讨论的三方都非常有代表性。
A | 代表茶艺师等通过茶行业谋生的人群
B | 茶学专业毕业生,茶文化推广人士
C | 传统文化人,喝茶只为取悦自己
中国茶艺为什么没有一套规范的动作流程
盖碗泡茶,出汤的时候碗底不能朝向客人,不然则是对客人的不敬,但碗底刻意的朝向导致茶艺师出汤的姿势极不自然,长此以往容易对关节造成伤害……
公道杯的壶嘴应该朝左还是朝右,盖碗、公道杯、若琛杯一字排开是否合适……
A :在接受茶艺培训的时候,不同的老师教授的大致程序相同,但细节不完全相同。台湾茶艺师的泡法和大陆的不一样,乌龙茶泡法潮州跟其它地区也不一样。而日本茶道,流派分明,不同流派内动作很统一。
B :中国的茶艺有基础标准和茶艺比赛标准。茶艺基础标准就是虾皮说的大致相同的程序,在基础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化的创作。
C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就不好推广,像我这样的学生就不知道学谁了。日本茶道注重仪式感和程序,一板一眼每一步都不容偏差,形式更重于喝茶本身。
茶文化自唐传入日本,盛行于僧侣间的传播,一开始便注重“禅”,重精神、轻实用,是礼仪、文化的理想和规范,日本茶道从来就不是一个生活化的行为,而更侧重于宗教的修行,既然是修行,自然就更注重仪式上的规范,而中国茶文化起源于生活,前人对于茶艺动作和流程的总结,更多只是为了推广茶文化的方便,并非一种宗教行为。
中国茶艺是否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套流程
A :从我内心来讲,我希望我国的茶艺茶道能够建宗立派,形成属于我们国家特色的茶艺茶道,规范、严谨。
B:日本有抹茶道,但也有各种不同。台湾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和安溪武夷山工夫茶都不一样。但是你这么看:如果把台湾看成一个地区,那么台湾茶艺是统一的;把乌龙茶区(华南茶区)看成一个地区,工夫茶艺是统一的;把中国看成一个地区,工夫茶和民族茶艺(长嘴壶等)统一成茶叶的茶艺;把世界看成一个地区,中国的茶叶茶艺和日本抹茶道煎茶道就统一成茶的茶艺。茶艺的标准和界定是辩证的。
C:道与艺不同。皮相与内心既相通,但相由心生。茶艺为皮相,为心所用所服务。先安其心再着急皮相之体系存在。如果心有所属,心有所安,何拘泥于茶、香、书、画……顺手拈来皆为雅,附身之处即悟道。
然A道出的是众多习茶之人,以茶谋生的人心声,众说纷纭,该如何安身立命。
B:界与限,只有自己去体会。但是一定要有基础标准和统一的评判准则。
A:我想大部分习茶之人,可能还是那个朴素的目的:优雅泡出好喝的茶。先艺后道,艺之不精,悟道之路恐怕道阻且长。对于很多习茶之人而言,茶艺是一个行业、一种职业,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个行业就太让人看不清。
也许以后的中国,文人茶文化和竞技茶文化能够共同存在,毕竟茶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种文人玩味,而中国的文化人向来是不屑与大众相同,求的是去匠气,是君子不器。
C:功夫在诗外,茶中道要茶外求。匠人还求个他人欣赏,文人气是孤芳自赏。诸多学问都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所有兴致所致,来源于深厚的功底,否则就是浅表的创新。
B:统一是标准化,形成行业所必须的;创新是个性化,形成艺术所必须的。
茶的营生和茶的乐趣可否兼得
C:有句话可能讲得不对,请先原谅:当不以茶为营生只以茶为乐趣,茶于己而言才是心安之处。做到这点现今很难啊。
B:所言甚好。有理即可,无需拘泥。这句话是当今而言很对的情况,所以难。然,如果心定求艺亦无不可。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现在看得大名家当时也是心中坚定并以自身艺术营生,虽不一定过的好,但却也活得精彩。现在是百家争鸣时期,我觉得正是大有可为的时期,无论后世认可不认可,我们的追求自身技艺,寻求自己的茶道之路,都是推动茶业界茶艺界的发展。
A:阿神的讲法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可能每个人角度不同。艺是职业,是技术,自然需要落到实处;道是心得,是修为,便是看各人悟的造化了。
不同人需求不同,好在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相信求艺之人能够安身立命,悟道之人能够澄怀味象,皆各有所得。另,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日本茶道中的“道”,和华夏传统文化中的“道”概念不同。